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2020-10-29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徐小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阜新 123000)

摘 要: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影响教师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研究促使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创新能力、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起着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影响教师创新能力的因素,促使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一、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人能够胜任创新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最终表现出来的产生某种新颖产品的人的能力,属于人的能力范畴。而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三项基本任务,所以他们的创

新能力需要在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其具体内涵如下:

(1) 教学创新能力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而教学过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学过程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求异性、新颖性及高效性,即指更新教学观念的能力、确定新的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总结分析教学经验的能力。

(2) 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不但要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同时大学教师要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为社会服务

由于高校与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站在本学科专业的前沿,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向社会展示学科的优势,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所谓的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将新颖、独到的见解运用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科研成果的能力。

二、 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内、外因素

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自身的问题,又有外部环境问题。

所谓内因,是指从教师自身出发,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智力因素和性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目前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创新意识淡薄

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应该进行创新,他们认为大学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教授书本知识。所以,他们不参加创新活动,教学活动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依然以教材为主;还有一部分教师没能将创新上升到与教育质量提高、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高度,尽管知道应该有所创新,但是认为创不创新都无关紧要,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教师创新意识淡薄导致其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也受到影响。

(2)高校教师缺少创新精神

创新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教师可能在消耗大量心血和精力后一无所获。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从事教学、科研的创新活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失败,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缺少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3)高校教师思维方式固化

高校教师思维方式的固化影响大学教师创新思维的产生,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受西方实证主义科学方法的影响,我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或者科学技术研究的高校教师习惯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正向思维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谓外因,是指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组织

结构、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

(1)组织结构僵硬化

相互隔离的组织结构不能形成知识创新的合力,是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高校内部单位的相对隔离使不同部门、不同学院的教师只能在各自归属的“单位”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很少能和其他“单位”的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的工作,这导致高校教师的研究思路比较狭窄。

(2)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

管理制度包括政府的宏观制度和学校的微观制度,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条件。目前一些不尽合理、不太科学的管理制度抑制了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评价激励制度有所偏失、职务聘任制度欠完善、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偏失等。

(3)校园文化的创新气息不浓

校园文化泛指校园内一切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校园文化通过对大学教师的心理产生辐射作用引导高校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化思想的

影响,有些教师缺乏远大理想,急功近利,耐不住性子认真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有些教师在和他人一起搞科研时,缺乏合作共事的精神,强调自我,追逐个人利益;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存有追求共性的保守思想、不敢发表独到的见解、不敢突破权威的结论。

三、 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

鉴于影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高校教师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新

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来支撑。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大量阅读各类有用的书籍,善于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这样才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最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中,进行创造性思维。不仅如此,知识渊博的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2.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一个深层次的影响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潜在因素,是培育创新智慧的土壤。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许多创新都诞生于学科交叉渗透的领域,因此,学校应建设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平等竞争的文化环境;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合作搞科研。

3.高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

高等学校要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学校应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注重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高等学校要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行为规范,通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等多种途径,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使具备高素质和科技创新潜能的教师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江文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J ] 安徽2009,3,,146;

2、艾伦·鲁宾逊,萨姆·斯特恩: 公司创造力:创新和改进

是如何发生的[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