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一)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④瞳子:瞳仁。
(二)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鉴赏感悟:
本文描写了徐孺子的机智风趣,把一个问题巧妙地回答到极致: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楚,把徐孺子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1]文段(一)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二)读懂它的意思。 [2]根据文言文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尝: ②戏: ③邪: ④瞳子:
[3]与文段(一)中“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在文段(二)中用“ ”画出。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人语之曰”,“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此必不明”,“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他与杨氏之子,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
1 / 7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 )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3.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 ②衡量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 吾忘持度 _________ 宁信度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
“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
——(选自《论语》)
[注释]①行:行走。②焉:在其中。③故:旧的知识。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说_____(shuō yuè) ②矣_____(yǐ ài)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
2 / 7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 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 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物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荻〕芦苇杆。⑥〔闾里)街坊,乡里,民间。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B.教以书字(书:写。)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7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外阅读。
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的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别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恳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欣赏《梅鸡图》是因为。
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的意思是 ( ) A.酸甜苦辣等味 B.香、臭等味 C.画的意境 D.意思
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
4 / 7
A.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5.从文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
盖:_______ 恒:__________ 自足: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读书有三者缺一不可,一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__;二者是_______,缺之则_________;三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方法?他们怎么说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三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耻 B.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重要
C.学而不厌 厌:满足 D.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随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默而识之 如井蛙之窥天 B.心不在此 此三者缺一不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事求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7
12.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
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完成 B.于是,就
[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 ) A.死亡 B.没有
[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
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13.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1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6 / 7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____”,意思是“_____”。 [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讽刺了 。
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 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
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
15.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语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