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旦快乐快乐元旦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第3期

2012年12 月28 日

主编: 王征

元旦快乐,快乐元旦 不管今天的太阳是否灿烂 不管今天等空气是否如冰一般

我们

我们都要笑彻这一天 它如果实般熟了

就将它摘下来,珍藏在幸福的乐园

要知道,笑的开始 也是成功的一半

这一天,我已经用美丽的计划填满

根本没有寂寞的空间 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在

12月31日至1月13日学习内容: 校本研修、同伴互助、交流研讨、修改完善第二篇作业(即“解决问题方案”) 结合岗位工作,对第二篇作业进行改进和提升,以完成创新性成果【解决问题方案(第二篇作业)经过校本研修集思与岗位实践检验后的两次再提升成果,以教学设计(终稿)的形式提交】 网上交流、学习,并在论坛发表主题帖和跟帖 提交第4篇研修日志 提交培训总结 关注、参与项目管理员网上发布的调查问卷,对远程培训课程及服务做出评价和反馈 学习第四期班级简报和第二期学科简报的内容 积极进行网上交流,学习有关培训成果,对培训成果进行修改提升

1. 研修日志:提交数 244 评论数 15 班级推荐数 培训总结:提交数 59 评论数 3 班级推荐数 0 班级信息 初中语文十20 四班 论坛研讨:发帖数 376 回帖数 645 精华贴数 作业:提交数 108 评论数 0 班级推荐数 4 0 创新性成果:提交数 40 评论数 3 班级推荐数 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 2 评论数 0 0 学员数:79 2. 张艳华 0 /0 /0 /0 张晓红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小时0分

0.00

38小时1分 0.00

请两位老师抓紧时间登录学习,提交作业

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杭锦旗中学初中语文组:白洁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古典文化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学好文言文,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更是丰富的他们的语文世界,提升他们语文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体会到文言的魅力所在,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一个责任。以下是我在文言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在基础年纪,一般第一课时的文言文教学,我不布置预习,因为学生的第一

印象很重要,如果读错或者理解错某些词语,以后将很难纠正。所以,第一步,我先让学生把在课下注释提到的那些疑难字音标识到书上去。

二、 教师范读。第一遍范读,要求在上一步解决疑难字音的基础上,补充课下注

释没有涉及到的字音。

三、 教师组织个别同学朗读,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在点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叫那

些语文成绩中等的同学,因为常见的朗读错误一定会在他们的朗读中显现出来,这是一个纠错的好机会。

四、 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口齿伶俐。

五、 同桌互读,相互纠错。这个环节的要求是:在纠错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

的内容。

六、 最后一个朗读环节:全班齐读。鼓舞士气,提升信心。走进正式的文言教学

课堂。

上述的朗读训练,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课文,一般二十分钟即可完成。当然,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用感情朗读课文,更是加深理解文本的外在表现。

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指导朗读《满井游记》时,学生把握住了文章中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春回大地,勃勃生机之景,配上班得瑞的《清晨》,学生们便会动情把那种冬去春来,乍寒还暖的喜悦之情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总之,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会降低你的教学难度,让复杂的文言变得浅显,让文言的内涵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发布者:王春杰 发布时间: 2012-12-20 18:01:28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小声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做什么的都有。

“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不停地自我反省,找原因,找对策。我设计的课堂问题重点该放在哪里?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了吗?我的教案、我的课件在课堂上真的一定要丝毫不减的呈现出来吗?我给自己的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课,我的内容在贴着学生的心进行吗?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许真的是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去备课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请教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在这期间,尤其使我改变最大的是,我上课不再就是为了完成教案,呈现完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尤其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有时课堂上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把教学内容及时做个调整,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和他们说说人生,谈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生活等等。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故事往往都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有发生在身边的。但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更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也往往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忽略阅读主体的感受,轻视个性化阅读 发布者:杨小梅 发布时间: 2012-12-20 11:04:36

我们知道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以及理解、分析、感悟,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他们不断地阅读积累,不断地思考探究,不断地感悟生成,语文素养不断地建构提升,个性品质和创造潜能不断地发展强化。而在实际教中,我们的许多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教参上的答案去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动阅读者。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多以一味“包办”取而代之。在这个问题被提出后,语文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串讲串问,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碎,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清晰地指出个性化阅读的特征和内涵。“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即: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但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对共性问题的深入咀嚼与感悟。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课文,读了三四遍后,再让学生展开阅读交流。

学生甲:\"我向往桃花源,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诱人的去处。\"学生乙:\"这里社会环境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我高声赞道:\"同学们说得好,文章描绘了一个既无剥削又无压迫,人人劳动,生活安宁,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通过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不,老师不是这样的,桃花源虽美好,但消息闭塞,住在里面的人都孤陋寡闻。\"这是一个独特的阅读体验,对此我并没有呵斥,而是鼓励道:\"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看法的?\"她快速指着课文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典型的自我封锁,导致了他们孤陋寡闻。\"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桃花源虽好但由于闭塞封锁必将被淘汰的结论。

王春杰 6 /0 /0 /2 王显成 5 /0 /0 /2

1 /0 /0 /0 1 /0 /0 /0 2 /0 /0 /0 1 /0 /1 /0 1 /0 /1 /0 2 /0 /0 /1

5 /14 /8 /0 10 /7 /21 /0

36小时6分 87.00 34小时57分 87.00 34小时6分 86.00 38小时14分 86.00 44小时10分 86.00 33小时49分 86.00 34小时13分 86.00

邓坤宇 10 /0 /0 /0 1 /0 /0 /0 1 /0 /0 /0 2 /0 /0 /0 10 /10 /13 /0 田苗 冯杰 王林

4 /0 /0 /0 6 /0 /4 /0 5 /4 /0 /0

1 /0 /0 /0 1 /0 /0 /0 2 /0 /0 /0 1 /0 /1 /0 1 /0 /0 /0 2 /0 /0 /0 1 /0 /0 /0 1 /0 /0 /0 2 /0 /0 /0 1 /0 /0 /0 1 /0 /0 /0 2 /0 /0 /0

6 /12 /10 /0 8 /6 /21 /0 8 /8 /8 /0 6 /10 /7 /0

陈丽珍 4 /0 /2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