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22-08-17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新密市实验初中 段晓红

教学目标:

·结合诗作背景,解析题目,初步了解体裁及作者的遭遇。

·吟咏课文,联想画面,赏析语言,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高尚情怀。 ·学习杜甫博大的胸怀,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吟咏课文,联想画面,赏析语言,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高尚情怀。

教学方法:解题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语:

回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引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解析题目,了解起因 1、分析“茅屋”。

杜甫是盛唐大诗人,大唐盛世,应该锦衣玉食,身居华屋才对,为什么会住在茅屋呢? 屏显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那是一场民族大灾难,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处饥饿哀号,到处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未定,杜甫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历尽险阻,终于逃到四川成都,一路上亲眼看见人民的疾苦。公元760年春天,他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茅屋(今“成都草堂”),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些诗句,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2、分析“为秋风所破”。

问题:这种相对安闲自在的日子,长久吗?

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把这临时的居所给毁了!“屋漏偏遭连阴雨”,一场秋雨又不请自来,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3、分析“歌”

问题:遭遇如此窝心的事,任何人都难免痛心、悲愤,杜甫却要“歌”一首?如果不是,又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歌”呢?

屏幕显示:“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长恨歌》等。 (二)朗读赏析,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声?让我们用心的读读课文,用心的聆听诗人的心声吧。 读中悟

1、听配乐朗读,说说这首诗的节奏、重音、语速、感情。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意中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1)提一提:同桌互相提问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准确把握词义。

(2)说一说: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生动的文字口述课文大意,说给同桌听。

(3)试一试:将事情的每一步发展,凝炼成恰当的四字小标题。小组讨论。 归纳: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 祈求广厦 析中品

这四幅画面,你觉得哪一幅写得最好,说说好在哪里?(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赏析)并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方法:1、先自己思考,并在相应的内容旁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在班级展示。 归纳:

第一幅:“怒号”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风势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很形象化,有力度;“三重”即“多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着急、无可奈何的心情。(急)

第二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欺”字并非真话。杜甫知道他们本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等,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一个“老”字写出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的深意(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叹)

第三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愁惨的心境;“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长期颠沛流离,被子很破,很脏,很薄,很冷,很硬,看出杜甫的生活很困窘;“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悲或哀)

穿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学生回忆,老师也补充:

《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老百姓衣食无着。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为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造成的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

《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第四幅:正因为他亲身经历了战乱之苦,又亲眼看见了百姓所受的苦难,所以面对自己重重的不幸,诗人没有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由已及人、由近及远,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忘却了自己的苦难,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铿锵呐喊!并且意犹未尽,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博大的胸怀,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愿)

(是啊。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的彰显,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三)名士光芒,映照千古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像杜甫这样具有济世胸怀的名人,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说出他们的名句来。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总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草堂仍在,而现在的浣花溪畔,已是排排平房鳞次栉比,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的精神光芒千秋永照。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全诗,达到背诵,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间。

附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急

现实 顽童抱茅 叹

夜雨难眠 悲

理想 祈求广厦 愿 百姓

个人

忧国忧民

舍己为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