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023-06-05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第7卷第3期 2015年3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I。7 NO.3 Mar.2015 简 议“没 有教不好的学生, 口 有不会教 的老师” /\ 李雅琼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自陈鹤琴先生提出后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追捧 者将之视为真理,而抨击者将之视为谬论。然而,以上两种评论皆有失偏颇,实乃误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 教的老师”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师激励自己的名言,是整个教育界共勉的理念,但决不是外界或外行人士用以评价和苛责 教师的圭臬。 关键词:学生;老师;误读;正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3—0098—0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口,它 也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还是江苏省泰兴市名校洋思中学几十年来的办学理念。该名 言至今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有歌功颂德式的热烈追捧,也有恶语中伤式的猛烈抨击。理陛看待 这些争论以及正确理解这句话具有重要意义。 1 流行之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早已耳熟能详。 教育实践中,不少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一线教师将它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比如霍懋征老师,她于 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霍老师秉着“没有教 不好的学生”的信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 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前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由 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办学初期,不过是一所不起眼的农村薄弱学校。位置偏僻,生源来自 5个自然村,教学设备除26间平房外,其它一无所有¨]。1985年,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的响亮El号,并将其作为办学理念进行全面改革,20多年来,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已取得众人瞩目的 成绩。省内外近2O万名教育工作者前来考察,学校老师赴省内外100多个县、市介绍经验、上观摩课。 其校长秦培元曾两次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 某学校的教职工大会上,校领导通报了学校在全县质检考试各学科的排名情况后,对排名靠后的教 师大声呵斥,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顿时全 场教师愕然 。某学生学习懒惰、品行不正且屡教不改,学校通知家长要求退学。家长护其亲子,把责 任推给学校并愤愤道: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有义务教好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李雅琼(1990一),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研究。 第3期 李雅琼:简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师。面对扬长而去的家长,学校老师有苦难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似乎是万能的口号,有人用以勉励自己,有人用来苛求别 人,它是催人上进的助力,也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2争论之急 2.1追捧派 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曾一度被世人奉为真理,他们从理想的角度出发,认为只 要老师足够用心,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就能教好每一个学生。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 点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教好的” 3j。 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天的不良教育和影响使 少数人变坏了,那么教育的天职就是消除不良因素,让每个人率性发展。倘若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没有 被教好,那必是“师之惰”。另一种支持的观点是,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中小学生,因而教育是可 为的。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真善美”中,教师要树立好榜样,传递正能量给学生,让 学生的品行和学识都得到健康发展。若学生在家庭或社会中沾染了不良行为,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教 师应该给予开导,帮助纠正。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所有“问题学生”都可以“治愈”。再一有力支持是当 今广泛推行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而每个学生的智慧全能都应得到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得到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全 面发展。如此推断,如此实施,就不存在教不好的学生了。 2.2抨击派 教育实践证明,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经理性推敲可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 老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反感这一提法,越来越多的学者批判这一论 断。理由有三: 一是不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和个体主观能动因素。家庭因素的作用非常大,家长的观念、品行、行为习惯及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是一辈子的,很多“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对于中学 生来说。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良诱惑对中学生的冲击力是学校无法阻挡的。学校教师只能发挥自己 的那份作用,无法控制其他因素。 二是不符合逻辑。有人对这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发现逻辑错误非常明显。逻辑推理必须遵循一些 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命题的大前提“真”,小前提才能“真”。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大前提本 身就不“真”,其结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不“真”_4]。 三是不符合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人的发展也是。于学生而言,外因是家庭、学校和 社会因素,内因是自身的资质、努力和发展的意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 内因起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其中的一个外因当成了决定因素,显然不 科学。再好的外在教育也要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这道防护门,不然何有勇士鲁迅的“孺子不可教也”和 圣人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这类感慨呢? 3误读之说 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名言,有人奉为真理,有人驳为谬论,都是失之 偏颇的。 奉为真理的人等同于支持“教育万能论”,但是,就算是其经典代表人物华生说的:“给我一打健康 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 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们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 和他祖先的种族。”也有一个前提,即“健康的婴儿”,还加之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条件,即海量的资源。 10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7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不能当作口号放之四海的,其中有两个不确定的因素。第一个是“学 生”,是所有学生吗?包括身体有缺陷的?品行或心理有问题的?智商低下的?第二个是“好”,这个 “好”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品行好?成绩好?心理素质好?能力好?是每个学生都一样好,还是相对 于个人而言的好?是相对于过去的进步,还是面向未来的趋势?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 教的老师”这句话不是真理,学校领导和家长不能以此苛求教师,社会也不能以此苛求学校。 ・ 驳为谬论的人又显得过于“较真”和“理性”。就比如说,生活中我们提出要多出去走走,接受阳光 的沐浴,批判者会马上提出紫外线、皮肤癌诸如此类危害,那就呆在室内了。很多时候,批判是为了更清 醒地认识事物,而不是攻击。批判也可以为了继承,而不是因水脏而连盆里的孩子一块倒掉。教好每一 个学生是不可能的,不然监狱、劳教所等强制机构就没必要存在,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至少象征了一 种美好的愿望,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人类可以向往、追 求。教师也要向着“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终极愿望不懈奋斗以致无限靠近。 因此,真理,抑或谬误,都是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误读和泛解,不应 是一个真正理智的人持的观点。 4正解之辨 寻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名言的正解,不得不从它的提出者——陈鹤琴 先生说起。 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非常可贵的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是教师的楷模。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没有教 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出自陈鹤琴先生,他是借此表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对学生的责任心以及对自己的激励。正如他说的,他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 教好每一个学生。很明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倡导的是一种对学生永不 放弃的精神,传递的是教师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的正能量。这便是此话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名言仅供教师自勉。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可塑的,教 育是可为的,从而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最多的学生成长。所谓的“好” 不能仅以学习好作为唯一的标准,在当今社会,教知识、教品德是基本的要求,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有 幸福感和能够独立的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才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客观地看待社会的美与丑,才 能以恬静的心态享受生活;一个独立的人才能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变故,才能随遇而安。 总而言之,基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名言的种种极端争论源于对此话本 意的误读,褪去后人加给它的“真理”抑或“谬论”的外壳,这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师激励自己的名言,是整 个教育界共勉的理念,但决不是外界或外行人士用以评价和苛责教师的圭臬。任何一种东西,或物质 的,或精神的,有人把它举得很高很高,就有人将它摔得很重很重。我们应该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你欣 赏或者不欣赏,它的光芒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参考文献: [1]秦培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J].人民教育(现代校长),2012(7):17—18. [2]顾海红.小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江南论坛(科教文卫),2004(11):46. [3]王国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1(8):21—22. [4]何文涓,袁志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真理抑或谬误之辩证[J].教育论坛,2010(7):62. (责任校对王小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