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灵隐寺慧远禅师的禅学及其修行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第36卷第11期 宜春学院学报 V01.36.No.11 2014年11月 Joumal of Yichun CoUege NOV.2014 论南宋灵隐寺慧远禅师的禅学及其修行 徐仪明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摘要: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 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 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 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 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 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关键词:慧远禅师;灵隐寺;禅学;修行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4)11—0008—06 On Huiyuan Zen Master’S Zen idea and his practice in Lmg ̄n Temp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XU Yi—ming (School of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Huiyuan Zen Master was an eminent monk in his generation.He lived in Lingyin Temp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Although he had more than one teacher,he mainly learnt from Keqin Master.He showed the sytles of Rinzai School,test students by harsh words or cruel and sudden punishment,and used them sublimely.He en— lighten the later schools by using Zen quotes which sounds like poems,and stressed gradual integrate and perfect penetration without obstruction.Huiyuan Master was highly esteemed by the Emperor Xiaozong and Wag given the name of Fohai.He tau【ght his ideas in foreign countl'ie8,enlightened a Japanese monk.He disseminated Rinzai School to Japan,which had far—reaching signiif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of Buddhism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ome of Huiyuan Master’S students were not monks,but worked in government,like Zengkai and Get— na.In Huiyuan Master’S cases,we can see his Zen wisdom and spiirt of brave diligent between the lines.The cases showed his demeanor and spirit as a Zen Master of a generation. Key words:Huiyuan Zen Master;Lingyin Temple;Zen idea;Practice. 灵隐寺为我国十大寺庙之一,建寺历史可追溯 僧宝传》和清雍正皇帝所编《御选语录》等。本文所 至汉代,南宋时期则极为兴盛,被誉为江南“五 用慧远禅师的资料均采自《五灯会元》。 寺十刹”之首。名寺必有高僧,南宋临安府(今浙 一江杭州市)灵隐寺佛海慧远禅师,就是颇具代表性 、慧远禅师的求法经历 的一代高僧。但有关慧远禅师的研究材料较多,如: 慧远禅师(1103—1176),号瞎堂,又称瞎堂 宋道融《丛林盛事》・宋普济《五灯会元》・《续传灯 慧远,俗姓彭,四川眉山人氏,主要生活于南宋高 录》・《佛海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南宋元明禅林 宗、孝宗时期,是南岳怀让第15代法嗣,属于临济 收稿日期:2014—1O一26 作者简介:徐仪明(1952一),男,河南开封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为佛教哲学。 ・8・ 第11期 徐仪明:论南宋灵隐寺慧远禅师的禅学及其修行 第36卷 宗一派。其13岁从药师院宗辩和尚为僧,后转益多 悟新路,于是有以下问答: 师出问日:“静躲躲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 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日:“七珍八宝一 时孥。”师日:“祸不出谨家之门。”悟日:“机不 师。其曾亲近过灵岩徽禅师。《五灯会元》卷十八载 有:“峨眉灵岩徽禅师,僧问:‘文殊是七佛之师,未审准 是文殊之师?’师日:‘金沙滩头马郎妇。 [ 】‘下’‘ ’该 书记灵岩徽禅师公案者仅此,甚为简略。此段话中 的“僧”亦未说明是何人,但是,慧远禅师跟随 徽禅师则“微有省”E1 J(T)(m2sT),说明还是有一些 开悟的,或许这一问一答就出自于二人之口。即使 如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其追随徽禅师的时间可能 离位,堕在毒海。”师随声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 云:“吃得棒也未?”师又喝。悟连喝两喝,师便 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接捂。 ‘下’‘n柳’ 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临济宗之家风。临济义玄禅 师创立临济宗,其教法有不少具体措施。主要就是 很短。 对其影响最大的师傅当为昭觉克勤圆悟禅师。 《五灯会元》对此记述得较为详细,其云:“会圆 悟复领昭觉,师即之,闻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 不与万法因缘,师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 日:‘吾梦觉矣。’。”[1】I下’(n撕 马祖道一是六祖慧 能弟子南岳怀让的嗣法弟子,在南宗的禅师中天分 高成就大,其禅法颇能神契六祖,以认识本来清净 的自性为佛,用打、喝、竖拂、画地等种种方法来 破常识中会污染、妨碍顿悟的杂念。马祖常说 “即心是佛”,又说“非心非佛”,目的都是去污染 而显自性。其教法由平实而趋向奇峭,特点显著, 对后来有大影响,人称洪州宗。圆悟这里所举之 例,在《五灯会元》卷第三有记载:“庞居士问: ‘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师直下觑士日:‘一 等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 方丈,居士随后。日: ‘适来弄巧成拙。’又问: ‘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师日: ‘这里无水无舟,说什么筋骨?”’[ ](上)‘ 嚣’这一段 关于“无水无舟”禅宗公案甚为著名,马祖以为 “平常心是道”,即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皆为道,也就是慧能所说的“担水劈柴无非妙 道”。所以马祖认为庞居士所追问的问题离“道” 太远了,就毫不客气的回答:这里无水也无舟,还 说什么筋骨不筋骨的!这里指出禅的真谛就存在于 日常生活之中,或者说禅即生活。据说庞居士由此 而顿悟日“神通即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后,这 句诗偈就成为生活禅的至理名言。慧远禅师闻此公 案,反应甚为强烈,仆倒在地,为僧众所掖扶而 起,犹如大梦初醒,顿时觉悟。显示从迷到悟是一 个突发急剧的瞬间过程。悟是指从迷惑、迷妄、迷 失、迷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 真实。也就是说,悟有悟到真理的意义,也有脱却 迷惑的意义。到夜晚慧远又向圆悟禅师进一步求顿 三玄三料、四料简、四宾主和四照用等。三玄 (妙意)是玄中玄、体中玄和句中玄,义玄禅师 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 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0”[ 】(中)( 四料 简是: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 境俱不夺。四宾主是:主中主,宾中主,宾中宾。 四照用是:先照后用,先用后照,照用同时,照用 不同时。除此外,喝也有讲究,他说:“有时一喝 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 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中’( ’“喝” 常与“棒”相连,喝为口喝,棒即棒打,多表示 驳斥,意在破执,当然有时也表示正面的教导,这 要看具体的场合与境况。上引慧远与圆悟师徒之间 这种师喝僧喝、师打僧喝的动作性答问,是禅宗不 立文字的禅法的集中表现,影响深远。临济宗的风 格就是机锋峻烈、雷厉风行、当机立断、单刀直 人,所以禅门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和“德 山棒,临济喝”等的说法,这也是其久传的原因 之一。方立天先生对临济宗的棒喝问题有过如此的 评价,他说:“在禅宗的教学与修持上,棒喝确是 一种能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强烈手段。它以迅雷不 及掩耳的语句或手段,荡涤情识,使人中断和转变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激发紧张的寻思,唤起内在的 觉醒,迅速转向返求内心,形成异常的心理状态, 进入神秘的精神境界。”[2](蹦 上面引文中,慧远向 圆悟请教禅法,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即谓自己离通往禅悟之路尚遥遥无 期。圆悟则回答他什么奇珍异宝都可以一时拿得 到,亦即暗示他是可以顿悟成佛的。但是,慧远仍 不明白,圆悟马上看出其机锋尚钝,谓其“机不 离位,堕在苦海”。慧远自己也已经知道用语言无 法悟得禅法,于是随声便喝。这并非慧远一时即兴 发挥,而是渊源有自。自临济义玄大力推行喝的方 法,门人也多纷纷效法,“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 ・9・ 第lI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6卷 徒亦学师喝”¨I(附”,这里,慧远亦是仿效此法。 因为慧远原是具有慧根的禅修之人。圆悟禅师于是 用拄杖敲击禅床,说道:“吃得棒也未?”然后师 徒之间又连喝数声,慧远便大悟大彻,从此“机 锋峻发,无所接捂。”想当年圆悟克勤禅师在五祖 法演门下有一段闻声开悟的公案,而如今佛海慧远 禅师在圆悟门下则有有一段闻棒开悟的公案,可谓 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禅门中的佳话。在这里 可以看出,棒喝的力量可谓如雨棒雷喝,石光电 火,棘句钩章,悬崖削壁,使慧远禅师刹那间露出 权变莫测、生龙活虎的宗门龙象,成为灵隐寺历史 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 二、慧远禅师的公案 圆悟禅师圆寂之后,慧远便开始不断向东面方 向弘法,换过多座名刹。曾奉召由虎丘住皋亭崇先 寺,接着又奉圣旨驻锡灵隐寺。南宋孝宗皇帝召 对,钦赐名号日:佛海禅师。自此慧远名声大噪。 其上堂开示道: 新岁有来由,烹茶上酒楼。一雯为两脚,半个 有三头。突出神难辨,相逢鬼见愁。倒吹无孔笛, 促拍舞凉州。咄! 又上堂开示道: 好是仲春渐暖,那堪寒食清明。万叠云山耸 翠,一天风月良邻。在处华红柳绿,湖天浪稳风 平。山禽枝上语谆谆。再三琐琐碎碎,嘱咐叮叮咛 咛。你且道,他叮咛嘱咐个什么? 继而拄杖日: 记取明年今日,依旧寒食清明。[1](下)‘n瑚) 这三段开示称得上妙慧圆融,自在觉迷,明白晓 畅,意蕴深厚,其语句如珠之走盘,不可方物,活泼 生动,极为启发初学者的慧思,目.试作一解说。 第一段是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心旷神 怡,漫步四围。为烹茶上得酒楼。一双为两只脚, 而半个脚却似有三个头。一旦突起伸出之物神仙难 辨,再相逢时鬼怪也发愁。无孔之笛还要倒着吹, 紧随着拍子起舞吹奏《凉州》一曲。这是说本来 参禅者应该视世事皆平平常常,无所起念,心境淡 泊宁静,如止水深潭古井。认为一切要自由自在, 纯任自然。有人却偏要去追逐怪异和新奇,这显然 与“平常心是道”的禅门真谛南辕北辙、背道而 驰。所以最后用一个“咄”字,表示呵斥。这个 “咄”可谓异峰突起,发人深省,令人惊悚,真正 ・】0・ 是一字千钧,力透纸背,令人如醍醐灌顶,顿然醒 悟。何谓“平常心是道”,这里有一段著名的公 案。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答日:“平常心是道。”赵州又问:“还可趣向 也无?”南泉答日:“拟向即乖。”赵州再问:“不 拟争知是道?”南泉再答:“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 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赵州于是“言下 悟理。”[1](上)(n 南泉普愿与赵州从谂均乃一代 高僧,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公案。如陈白夜所著 《禅宗公案的现代阐释》就记有“南泉行粥”等 l4则与二人相关的公案。如“苍天开门”所记: “师(普愿)一日掩方丈门,将灰围却门外。日: ‘若有人道得,即开。’或有祗对,多未惬师意。 赵州日:‘苍天!’师便开门。”陈白夜先生认为: “普愿所出的题,以门为界,门里为清净世界,门 外为尘俗之境,是这么一回事吗?前面的弟子去对 答,普愿都不认可,只有从谂叫了‘苍天’,便合 着了普愿的心意。那么,从谂的‘苍天’是什么 意思呢?‘苍天’便是虚空,而虚空是对门的功能 的否定,即这扇门能将灰拦在外面是事实,但并不 实在。在禅者看来,门并不能成为清净世界和尘俗 之境的阻隔,换句话说,何为清净世界,何为尘俗 之境,并不是有一扇门来决定的,而是应该由心来 决定的。清洁的方丈是清净世界还是尘俗之境,围 着灰尘的门外是尘俗之境还是清净世界,这全得看 你的心是怎么认定的。”[。】(n ’这就是佛家所讲的 “万法唯心”,“境由心生”的道理。慧远禅师所讲 的“咄”与赵州所说的“苍天”都是对真如本心 持守,都是对妄想之念和尘俗之境的否定,可谓异 曲同工,均臻妙境。当然,作为后来者,慧远禅师 所开示之语更为富有诗意,更为简洁明快,也显得 更加意味深长,当为禅门公案中之上乘之作,值得 今人重视。 第二段和第三段应当并作一起看,因二者意思 相互衔接,为一整体。看到这两段话自然会想起吉 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开示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 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 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 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 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个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 僧。”Ill(V)(PI135)这段话最吃紧的是最后“而今得个休 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句话。南 第11期 徐仪明:论南宋灵隐寺慧远禅师的禅学及其修行 第36卷 怀瑾先生认为:“至于.睢信禅师第三阶段是山还是 山,见水还是水的一说,当然是表示他已进一步的 禅境,所以他自己说得个休歇之处。”[4](P/4 ̄75)葛兆 光先生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解释这段话 说:“最后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虽然与第一个在表 面上差异不大,但是实际上这山这水已经蕴含了惟 信禅师三十年的参悟与沉思,又怎么能等量齐观? 这正与‘意’与诗画、画面的关系一样,所谓 ‘意’,其实正是诗画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隋感、哲 理与联想。”[ 】 旧’参照惟信禅师之语,再来看慧 远禅师这两段开示,我们就会有一个更为清楚的理 解。首先。慧远禅师对禅法的渐修与顿悟给予圆融 贯通,不执于一着,说明顿与渐两者并不能截然分 开,如张中行先生所说:“即使真有一瞬间的顿悟, 悟之前也必须有渐。……要破除知见证实相,扫除 染污显清净。……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是 说,必须渐,顿办不到。”-6j(n ’所以慧远禅师说 “再三琐琐碎碎,嘱咐叮叮咛咛”,这是说的需要有 长期且反复的渐修功夫。然而,渐修终会达到顿悟, 所以又说“记取明年今Et,依旧寒食清明”。这个 明年今El的寒食清明已非畴昔,已达到进~步的禅 境。其次,可以看到慧远禅师之语不仅禅意盎然, 而且诗意深蕴。从这个意义来说,他既是~位禅师 又是一位诗僧,其公案中有诗有画,蕴含着丰富的 情感、灵动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当然,慧远禅师 的公案最重要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其体现了“自心 清净”和“即心是佛”的禅学真理。如正果法师在 《禅宗大意》中所说:“禅的真理,一切都是自己所 有,故此处更没有什么可求,求则愈远;唯照顾自 己,也决没有向他可求。要之,只是透彻那不可得 的而已。这个境界,是具有无限广大和无量深邃的 世界,不着一丝云翳归于纯粹意识之境。这就是意 识的超越,回归于无意识的本源境涯。这个境涯根 本无有可师,只是自己回归于自己,显现自己。此 外别无道理。理解了这种境界,才能体会公案的意 趣。否则就会落于雪窦禅师所说的‘龙牙山里龙 无眼,死水何曾振古风’。”[。]‘嘲I2 ’禅的真理诗意 的栖居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谓情理兼备,启人 心智,在南宋禅学史留下浓笔重抹的一页,值得我 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三、传法海外与接引后学 慧远禅师名重遐迩,受到僧俗两界人士钦仰, 其法嗣当中有僧人,有儒者,有官吏,并且还有渡 海而来的外国僧人,其中著名者为Et本国僧人觉阿 上人。这说明慧远禅师已将禅宗思想远播海内外, 其禅法之高深,修为之纯正,使之跻身于高僧与尊 宿之行列而当之无愧。 首先,我们论述一下慧远禅师与日本国僧人觉 阿上人之间的师徒关系。觉阿上人,滕氏之子,14 岁在其国内即受具足戒,修习大乘与小乘佛教在当 地已有一定的声望。其29岁时,有在中国经商的 日本人回去告诉他说,禅宗在中国十分兴盛。觉阿 拉其法弟金庆奋然航海而来到达杭州,即袖香礼拜 灵隐寺佛海慧远禅师。慧远禅师问其来由,觉阿当 时虽通中文尚不会讲中国话,于是以书写代替回 答,其文日:“我国无禅宗,唯讲五宗经论,国主 无姓氏,号金轮王。以嘉庆改元,舍位出家。名行 真,年四十四。王子七岁,令受位,今已五载。度 僧无进纳,而讲义高者赐之。某等仰服圣朝远公之 名,特诣丈室礼拜,愿传心印,以度迷津。且如心 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离相离言,假言显之。禅 师如何开示?”慧远答日:“众生虚妄见,见佛见 世界。”觉阿又写道:“无明因何而有?”…‘下)‘n姗) 慧远禅师见其毫无所悟,便起身而打。这是检验觉 阿的根机是否锐利,按照南怀瑾先生的看法,认为 “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学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备 高才大德的宗师,实在无法施展”[ ](聊)。由此可 见,“打”具有两方面的深层含义,一是检验参禅 者的素质,二是显示传授者的造诣。接下来,我们 可以看到,慧远禅师无愧是高才大德,觉阿亦非等 闲之辈。觉阿虽为外国人颇知道禅宗的棒喝诸教 法,并无任何嗔怪,而是恭恭敬敬请慧远禅师升座 决疑,慧远禅师亦认为孺子可教,但是深知这绝非 一Et之功。第二年秋天,觉阿暂时辞另Ⅱ慧远而往金 陵(今南京)一带游访,抵达长江芦荻岸边时, 听到一阵鼓声忽然大悟大彻,始知慧远禅师动手的 深意与旨趣。这再一次证明禅宗尤其是其流派临济 宗棒打口喝的权变莫测、生龙活虎的的作用与效 验。于是旋即回到灵隐寺,手书五偈以呈慧远禅 师。偈日:“航海来探教外传,要离知见脱蹄筌。 诸方参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其一)扫尽 葛藤与知见,信手拈来全体现。脑后圆光彻太虚, 千机万机一时转。(其--)妙处如何说向人,倒地 便起自分明。蓦然踏著故田地,倒裹幞头孤路行。 (其三)求真灭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错。堪笑 ・l1・ 第l1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6卷 灵山老古锥,当阳抛下破木杓。(其四)竖拳下喝 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 归笛哕哕哩。(其五)”[ ]‘下 ‘n。 ’这五首偈子流露 出不仅盎然的禅意,而且深得临济宗禅法的精髓, 那就是具有一种“呵祖骂佛”的超越精神。临济 宗创始人义玄是呵祖骂佛的突出代表人物,他说: “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 人。”[11(中)(附 并主张“不看经”,“不习禅”,“祖 佛俱不礼”。为了破除执著之心,甚至要“向里向 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 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 脱。” J《附’按方立天先生所说:“这是中国佛教史 上重视内在证悟,反对外在教导的最鲜明的史实。 禅师们的这一套主张,当然不是真骂释迦牟尼,不 是反对佛教,而是反对偶像崇拜,打破经典束缚, 主张得意自悟,以成真佛。”[9](P370)由于前辈已经做 出榜样,觉阿在其偈子中竟然连临济、曹洞等禅宗 主要流派的机锋棒喝等最重要的教法都一概否定 了,可谓不仅“超佛越祖”,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 道。然而,这一切却得到了慧远禅师的赞许。这说 明慧远禅师的心目中一切偶像权威,一切文字障 碍,一切清规戒律,一旦成了束缚人们走上成佛之 路的枷锁,就会受到破斥。所以南宋时期在临济宗 中的高僧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气概、抱负和魄力,以 为掌握了成佛的方法,集中寻思,明心见性,大彻 大悟,觉悟成佛完全可能,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甚至认为自己的机用手段可以超越佛陀和祖师。不 止于此,一些禅宗大师不仅反对自卑怯懦,自认为 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佛祖并无区别,或已超越佛祖, 而且更进一步,反对学人拾古人牙慧,专去觅古人 的足迹,强调自识本心,自求解脱。觉阿正是在慧 远禅师等一代高僧大德的熏陶下,才耳濡目染,潜 移默化,提出了心静自悟,即心即佛这些看法。觉 阿非常看重自己在中国留学的这段经历,非常敬仰 慧远禅师。他回到日本国入住毅山寺之后,即向慧 远禅师寄送了通嗣法书,正式承认自己是佛海慧远 禅师的弟子,而这时禅师已经圆寂了。 除了觉阿这位东洋弟子之外,慧远禅师较为著 名的弟子尚有东山齐己禅师,疏山如本禅师,内翰 曾开居士,知府葛郯居士等人。特别是后两人曾 开、葛郯皆儒者,并跻身官绅之列,说明慧远禅师 确乎广结善缘,度化僧俗两界之人。当然,禅宗与 中国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密切交往由来已久,这其中 ・12・ 有着十分复杂和深刻的各种原因。至南宋时“唯 有禅宗南宗的‘顿悟’说投合了士大夫的心意。 南宗禅一方面也要人实行禁欲主义,如惠能所说 ‘不生爱憎,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 静闲恬,虚融澹泊’,但这种禁欲主义并不严格, 相反,因为它既不坐禅,又不苦行,也不念佛念 经,所以只不过是一种更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而 已” 1‘哪)。我们说,上述观点只是看到了一种表 面现象而已,并不能概括南宗禅与文人士大夫之间 的深层关系。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南宗禅特别 是临济宗一派机锋峻烈,棒喝雷震,激人心智,启 人疑窦,立竿见影,效若桴鼓,因而受到人们普遍 欢迎。且看慧远禅师对二位居士的点化。 《五灯会元》卷第二十《内翰曾开居士》云: 内翰曾开居士,字天游,久参圆悟,暨往来大 慧之门有日矣。绍兴辛未,佛海补三衢光孝,公与 超然居士赵公访之。问日:“如何是善知识?”海 日:“灯笼露柱,猫儿狗子。”公日:“为什么赞即 欢喜,毁即烦恼?”公拟议,海震声便喝。公拟 对,海日:“开口底不是。”公罔然,海召日:“侍 郎向什么处去也!”公猛省,遂点头,说偈日: “咄哉瞎驴,丛林妖孽。震地一声,天机漏泄。有 人更问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海日:“也只 得一橛 ’’[ 】(下)(P13 ̄) 《五灯会元》卷第二十《知府葛郯居士》载道: 知府葛郯居士,字谦问,号信斋。少擢上第, 玩意禅悦。首谒无庵全禅师,求指南。庵令究即心 即佛,久无所契。请日:“师有何方便,使某得入 庵?”日:“居士太无默生!”已而佛海来居剑池, 公因从游,乃举无庵所示之语,请为众普说。海发 挥之日:“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蝴 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留旬日而后 返。一日,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豁然 顿明,颂日: “非心非佛亦非物,五凤楼前山突 兀,艳阳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无庵肯 之,即遣书颂呈佛海。海报日:“此事非纸笔可, 既居士能过我,当有所闻矣。”遂复至虎丘。海迎 之日:“居士见处,止可入佛境界。入魔境界,犹 未得在。”公加礼不已。海正容日:“何不道金毛 跳入野狐窟?”公乃痛领。尝问诸禅日:“夫妇二 人相打,通儿子作证。且道证父即是,证母即 是?”或庵体禅师著语日: “小出大遇。”淳熙六 年,守临川。八年感疾,一夕忽索笔书偈曰:“大 第11期 徐仪明:论南宋灵隐寺慧远禅师的禅学及其修行 第36卷 洋海里打鼓,须弥山上闻钟。业镜忽然扑破,翻身 透出虚空。”召僚属日: “生之与死,如昼与夜, 无足怪者。若以道论,安得生死?若作生死会,则 去道远矣。”语毕,端坐而化。[ ](下)(附 。-1 。) 在这两端公案中尽管关于记述佛海慧远禅师的 法语并不多,却充分显示出一代高僧卓绝的禅学智 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我们这里挑选几段重要之处 做一探讨。当曾开问慧远“如何是善知识”时回 答却是“灯笼露柱,猫儿狗子”,好像回答的不着 边际,其实正显示出禅宗机锋的锐利,这里不正面 回答,就是要截断他别觅禅法的思路,强调大道就 在眼前。用以启发和引导发问者的内在的觉悟、体 证。然而,曾开仍不觉悟,仍继续追问,慧远便 喝,并指出“开口的不是”。按照《楞伽经》所 说,任何言说都不能显示第一义,所以要廓然无 圣,以显示自证自悟之境,是超越了一切迷悟凡圣 是非得失的清净自在无碍之境地。同时也是挥动廓 然无圣的慧剑,截断曾开垢意隋尘的知解,洒洒落 落地凸出禅的生命。在这里,“喝”的作用和效验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振聋发聩,荡涤情识,使曾 开顿然醒悟。在第二段关于葛郯求法的过程中有这 样叙述:即在慧远开示下,葛郯豁然顿明有所开 悟,但慧远禅师仍说: “居士见处,止可入佛境 界。人魔境界,犹未得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依笔者的浅见,这里恐瞻还是 认为葛郯虽然已经懂得即心即佛,心静自悟的道 理,但并没有焕发出超越佛陀与祖师的决心与勇 气,这仍然是一种自卑怯弱的表现,而慧远禅师认 为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佛祖并无区别,或已超越佛 祖,而且更进一步,所以反对葛郯学人拾古人的牙 慧,专去觅古人的足迹。这里所谓的“魔道”实 际强调自识本心,自求解脱,这实际体现的就是一 种呵祖骂佛的教学方法和作风。“魔道”的意思与 临济义玄“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意思一样, 不是反对佛教,提倡外道,而是反对偶像崇拜,打 破经典束缚,主张得意自悟,以成真佛。显然,这 里充分表现出了慧远禅师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 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以上我们对于慧远禅师的禅法及其修为进行了 初步的探讨与研究,由于本人的佛学造诣尚浅,所 言所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谬,敬请诸位高 僧大德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普济.五灯会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3]陈白夜.禅宗公案的现代阐释[M].杭州:杭州出版 社。1998. [4]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5]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6. [6]张中行.禅外说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张文达等编.禅宗:历史与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1988. [8]赜藏.古尊宿语录(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6. (责任编辑:蔡宇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