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学储粮技术
针对今秋雨水多,粮食水分高,收割后保管困难的实际,为帮助农民科学安全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市粮食局对三大品种粮食的储存保管做了具体技术指导,供农民朋友在科学储粮工作中参照应用。
玉米产后保管。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分段、分类保管。(1)脱粒前保管。新收获的玉米,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保管。对玉米数量不大,又不急于出售的,要采取上栈子的方法妥善保管;对玉米数量过大或农户条件不具备的,要采取码趟子的方法临时保管。玉米码趟子,要垫底20厘米以上,并根据玉米水分的高低,确定上下翻倒的时间、次数,避免因通风不畅发生玉米棒低温生霉、降质等问题。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质量、不同水分的新玉米,最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采取上栈子或码趟子储藏,以避免引起质量混淆、影响增效。(2)适时脱粒。要视玉米水分状况,合理确定脱粒时间,一般情况下玉米脱粒时间集中在寒冬季节。要提前做好脱粒前的场地等各项准备,如果没有固定、整洁宽敞的场地,可以将较平整的地面浇水冻实后再脱粒,以减少土粮损失。(3)选棒脱粒。在脱粒前,要将生霉棒、未熟棒甩出,把瞎尖子掰掉,单独脱粒,单独储存,以免好次互混脱粒,影响玉米整体质量。(4)玉米脱粒后的保管。玉米脱粒后,如果在4月中旬之前不能出售,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选择码风垛、晾晒或烘干等方法降水;农户自留玉米如需过夏保管,要先把玉米水分降到14.0%以内,然后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管。
水稻产后保管。正常年景,我市水稻收获后水分一般在15%—18%范围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保管:(1)分类收割,分类脱粒,避免混收混脱影响水稻水分和质量。(2)收割后,应充分利用晚秋气候干燥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延长脱粒时间,以达到脱粒前多降水目的。(3)强化场院整理,清除杂质,扬净瘪粒,减少未熟粒,提高水稻质量。(4)
1
脱粒后,特别是在气温高、水稻水分大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直接落地堆放,尽量做到分水并且起地垫底20厘米以上堆放,具体划分以下三个标准堆放:14.5%以内;14.6—15.5%;15.6%以上。(5)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对粮堆提前做好苫盖准备,发现雨雪天气,及时进行苫盖。(6)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法降水。如采取晾晒降水应在4月末之前晒完;如果水稻数量过大,可采取机械烘干的方法降水,但要掌握水稻的一次性烘干降水幅度不应超过4.0%,否则易造成米粒爆腰,整精米率下降;对水分在18%以内的水稻也可以选择码风垛的方法降水,码风垛降水一般在2月份以前即可进行。(7)水稻的过夏保管,应保证水稻干、净、饱,即水分在14.5%安全水分以内,清除杂质和瘪粒。可采取袋装或囤装,经垫底后,堆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环境中。
大豆的产后保管。大豆的保管应注意三个关键问题:(1)科学降水。大豆降水主要是采取晾晒降水。晾晒时,要注意粮面辐射温度不宜超过15℃,以免因强烈日光暴晒引起爆腰,降低品质。晾晒大豆最好在3月份以前进行。(2)防止吸湿。大豆的种皮薄,脐部有发芽孔,极易吸湿膨胀导致生霉变质。因此,需做好防潮工作。(3)防止赤变(又称红眼)。大豆水分在13%以上,温度超过25℃,易出现赤变。因此,储藏大豆可采用袋装或囤装,经垫底后,堆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