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邱显焱 刘莉莉 漆勇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28期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因素,提出了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高校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政府需制定优惠政策和无偿贷款资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大学生自身应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一些建议。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强调基础能力,即要求毕业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和外语应用能力等。但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到学工组就业办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只有36%。
同时,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着重考虑的因素。但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不合理性,个别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或社会的变化,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最终导致学生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而教学中偏理论轻实际操作,造成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 2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2.1 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某些学校的培养体系及方案不合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所谓的“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浪费了办学资源,使办学质量下降,使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2.2 高校针对性教育就业指导不足
在许多大学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规定了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但讲授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势发展。同时,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工作,缺乏与毕业生的及时快速沟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许多大学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较少考虑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学生希望从事稳定的工作,尤其热衷于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员,较少考虑私人企业;许多同学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等。这些问题需要就业指导部门正确的引导,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只有20%的学生制定了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且努力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没有好好考虑,缺乏奋斗目标,进而影响自身的就业能力培养。
另外,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准备不充分,不能正确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缺乏自信,心态过于理想化。
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3.1 高校应科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基础知识能力。
主要措施有:(1)改革课程教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及时对专业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工作,使其结构趋向更加合理;(2)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情况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加大选修课课程教学,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加强学术科研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2 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实践与基础教学平衡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构建学生的能力素养。
3.3 充分利用政府的指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无偿贷款资助等,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帮助与指导。
3.4 充分发挥高校相关部门的作用,如就业指导部门,为学生建立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最新、最快速的相关信息,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经常开展就职前培训等活动。使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本领。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5 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总之,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和人才高地的构建,化解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能够使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正常、快速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2]洪莉春,江铃.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传承,2010,4. [3]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