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

保护与利用研究

王晓军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应通过保护和利用名村、古村落完成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现状展开分析,从做好发展定位、打造文化品牌、坚持守护本心、做到活化利用等多个方面提出村落保护与利用路径,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等多个方面,将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当成是重要组成部分。受城乡不平衡发展等历史因素影响,乡村出现了历史文化名村风貌被破坏、传统村落环境恶化等问题,想要保证乡村得到振兴,还要加强对这些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奠定扎实基础。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历史文化名村作为能够对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完整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村落,被国家相关部门评选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村落,得到了重点保护。面对这些村落,人们在保护与开发之间陷入徘徊,难以理清保护原始风貌还是进行商业开发的思路,导致资源未能得到深入挖掘。对古建筑进行过度修缮,使得村落出现了去古味,逐步丧失传统文化优势。而村民难以获得维持生活的经济支撑,陆续选择逃离村落,造成村落发展难以为继,使名村保护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传统村落通常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地区对传统文化保护宣传不足,旅游开发则存在无序问题,使得村落原本特色风貌、文化内涵遭到了破坏。旅游人数持续增加,超出了村落环境承载容量,使得村落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人居环境恶劣,多数村民选择居址外迁,只在村落开展经济活动。受外来文化冲击,新建设施使得村落环境品味受到了影响,造成村落逐步丧失特色。环境的一再恶

化,最终造成村落缺乏竞争力,最终为人们遗弃。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路径

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问题的产生,追根究底还是由于村落保护与利用忽视了原本的主体。无论是名村还是传统村落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人创造,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人居环境,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逐步受到重视,也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指明了道路。从环境保护和利用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和利用,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使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为村民提供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做好发展定位

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利用,还应实施统筹规划,使乡村得到准确定位。将历史名村文化当成是脉络,将传统村落当成是载体,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完成集保护、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体打造。做到科学规划,可以认识到村落规划需要将历史、文化保护放在首位,使资源开发和保护关系得到正确处理,在保护规划框架内进行村落开发。历史文化名村作为资源占据优势的经典,可以在严格保护基础上进行优先开发,而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传统村落实施梯度开发,确保古村落、建筑等各种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完成渐进式开发。在开发之前,应从物质、非物质层面对村落各层面资源进行梳理,对历史、文化、生态等各方面资源进行全面掌握,制定科学发展目标。因此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对村落资源展开深入调查评估,对重点保护村落区域、重点开发村落区域等不同区域进行划分,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完成优势资源深度挖掘。

打造文化品牌

16

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开发,需要认识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为村落建设发展的灵魂所在,应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之初,村落特色文化一度遭到了忽视,使得大量传统村落遭到了模式化改造,出现了千村一面问题,导致承载典型传统文化的古老建筑陆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一村一品”的科学发展模式得以被提出,强调在文化资源整合基础上实现村落品牌重塑,通过文化传承和繁荣发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顺着这一思路,在名村利用方面,应加强对村落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凭借村落建筑特色文化形态完成品牌打造,使包含古建筑、古朴环境、文物遗存等在内的村落完整文化形态得到展现。围绕名村历史文化及周围传统村落的开发还应注重展现原住民传统的生存状态,加快古建筑确权登记管理,增强村民文化保护意识,采取告知承诺、购买公证服务等制度措施,能够加速古建筑确权保护,使村落传统文化状态得以维持,使村落文化特色成为亮点。

坚持守护本心

在名村与传统村落开发和利用方面,应坚持守护本心,从提高村落生活宜居性角度寻求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的平衡点。在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的同时,应对村落的生活品质进行提升。对名村及周边传统村落进行布局,还应以名村为核心完成多个功能区块划分,在对传统格局和重要节点进行保留的同时,采取道路规划和完善街道设施等措施对交通进行整治,得到完善交通网络。利用街边绿植对人行空间进行分割,加强人车人流,推动村落功能复合化发展,能够在村落开发过程中为村民提供舒适生活环境。针对部分建筑房屋室内空间狭小、间距紧密等问题,应融合当地建筑特色元素重新进行功能布局,使建筑通风、采光、防潮等问题得到改善,保证村民生活舒适性。为满足村民精神需求,还应在保证村落建筑整体风貌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打造节庆聚会空间和表演舞台,布置景观小品、路灯、座椅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造,能够使建设的宜居村落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给人留下良好空间体验。

做到活化利用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村还是传统村落,村民才是主体,也是村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缺少良好生活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经济产业,将导致村民为谋生计离开村落,使村落保护和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应做到对村落进行活化利用,与旅游等资源结合在一起,发

展以名村、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为村民带来合理收益,也为村落保护、修复提供足够资金。以村落历史、乡土、民族文化为依托,对旅游、休闲、观光等业态进行塑造,凭借村落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到村落体验传统生活与文化。在对历史价值高的名村、古寨进行完整保留的同时,可以在周围修建新村,完成旅游综合体打造,使游客吃、住、游、娱等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活化利用村落资源,并非意味着商业化发展,还应注意对企业、村集体和村民间收益分配等问题的公平处理,确保村民拥有分配收益权利,从而将村落保护当成是维持生活的前提,能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原始生活呈现工作中,避免无序、破坏性开发问题的发生。

重视新村整合

为避免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度开发,同时尽可能满足游客贴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需要完成新村建设。而新村想要保护村落原生态,延续传统文化,需要与周边区域一同整合,打造集自然风光与农旅一体的休闲胜地。在新村修建过程中,需要在融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延续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在展现农耕文化的同时,能够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高档住宿等现代化服务。在对古村落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合现代审美元素,适度融入村寨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休闲娱乐文化,避免因固步自封而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休闲街道、文化创意商品街道等各色街道建设注重动静结合,使新村成为聚会、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同周边古村落中宁静的古建筑、桥梁、树木相映衬,使游客的身心得到洗涤和净化。为避免周边传统村落受到影响,景观设计时还应注重布局的透景设计,减少室外强光源的灯光设置,使保持传统村落幽静、自然的特征,维持原有风貌。

结语

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出现了过度开发、无人问津等情况,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使村落保护工作难以持续。因此对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应秉持整体观,通过统筹管理完成文化品牌打造,以文化保护为利用的基础,做到活化利用和科学整合,充分挖掘村落价值的同时,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继而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得到顺利落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