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藤药材绿原酸测定中提取方法的研究
2023-09-21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年4月 第5卷第4期 2.5方差分析 根据所得结果,计算出F值。通过对F值的比较, 得出A、B、C、D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的显著性,从而 确定最佳提取条件。 表3 出膏率方差分析表 B 0.006 O.O11 O.471 0.004 2 2 2 9 0.003 7.076 C D 0.005 12.016 0.235 536.553 0.00044 误差Sse 根据芍药苷方差分析表明,因素D对试验结果的 影响非常显著,因素A和C也有显著影响。选取显著 因素的最好水平,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A2BJc2D2。 3结论与讨论 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 提取次数>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媒用量。由于我们 选取芍药苷含量为主要指标,故芍药苷含量方差分析 结果为主要参考结果。提取次数为芍药苷含量及出膏 率的影响均非常大,2次提取芍药苷含量最高,3次提 取出膏率较大,说明第三次提取提出杂质部分较多, 根据出膏率方差分析表明,因素D对试验结果的 影响非常显著,因素B和C也有显著影响。选取显著 故选取2次提取:醇浓度对芍药苷的提取效果影响较 大,而对出膏率影响较小,故选取40%乙醇提取:提 取时间对芍药苷含量及出膏率影响较显著,均以提取 1.5h为佳;乙醇加入量对芍药苷含量几乎没有影响, 而仅影响出膏率,从节省资源上考虑,选取6倍量提 因素的最好水平,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 CzD。。 表4芍药苷含量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离均差平方和自由度 A 0.035 2 方差 F值显著性 取。最终的较优方案为A。B C。D。,即40%乙醇,提取二 次,每次6倍量溶媒,提取1.5小时。 0.O17 39.354 ・ 乌骨藤药材绿原酸测定中提取方法的研究 王月敏于绍军夏素霞唐思 110034)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图分类号:R 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8--6077(2007)O4—0o39—03 乌骨藤具有抗肿瘤、平喘等作用,其含有的化学 成分主要为孕烷酯类还含有生物碱、皂苷、多糖及酚 1仪器、试剂与试药 1.1仪器LC-IOP液相泵,LC-IOUV检测器;超声波 酸类成分…。以乌骨藤为原料的消癌平片已载入部颁 标准,消癌平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研究已有报道 , 而目前尚无乌骨藤药材的质量标准。 清洗机。 i.2试剂 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为分析醇,水为 重蒸馏水。 我们在进行乌骨藤药材中绿原酸测定时发现,提 取条件对绿原酸的含量影响较大,特别是提取溶媒的 影响,故对提取方法、提取溶媒、提取时间进行了详 细的考察。 1.3药材购于辽宁省药材公司,经鉴定乌骨藤为萝 摩科植物乌骨藤Marsdenia tenocissima(Roxb) 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茎。 绿原酸对照品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0・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年4月 第5卷第4期 (批号110753--200212),供含量测定用,经纯度检 查,含量为99.64%。 上述结果可见,超声提取20分钟,绿原酸提取即 已完全,考虑到30%甲醇提取液滤过困难,故超声提 取方法以50%甲醇为提取溶媒,提取20分钟为最佳提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绿原酸测定方法 2.1.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Hypersi l ODS2(5 11 取条件。 2.2.3药材取样量与溶媒比例的选择 药材取样量与溶媒按不同比例,超声提取20分 钟,结果见表3。 表3药材取样量与溶媒比例考察结果 m 4.6×200mm),色谱柱:乙腈—0.4%磷酸(9:91)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7nm;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 计算应不低于5000。 2.1.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 干燥至恒重的绿原酸对照品适量,加50%甲醇制成每 iml含25 Il g的溶液,即得。 2.1.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见2.2和2.3超声提取和 回流提取方法考察。 2.1.4测定方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 品溶液各10 Il 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峰面积, 即得。 2.2超声提取方法考察 2.2.1提取溶媒选择取乌骨藤粉(40目)5份,每 份各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分别精密加 入溶媒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 放冷,称重,用相应溶媒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 过,取续滤液,即得,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提取溶媒考察结果 提取溶媒 绿原酸的含量(%) 甲醇 0.100 70%甲醇 0.188 50%甲醇 0.192 30%甲醇 0.195 水 0.167 五种溶媒提取效果以甲醇、水为最差,70%甲醇稍 次,30%甲醇、50%甲醇二者为高,且相近。 2.2.2提取时间选择采用30%甲醇、50%甲醇为提 取溶媒,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影响又进行了考察,结 果见表2。 表2 不同提取时间考察结果 药材:50%甲醇(g:m1) 绿原酸含量(%) 0.5:25 0.201 1_0:25 0.196 药材取样0.5g与1g,用25ml溶媒提取,对绿原 酸的提取效果没有影响。 2.3回流提取方法考察 2.3.1提取溶媒选择取乌骨藤粉(40目)3份,每 份0.5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分别精密加入30% 甲醇、50%甲醇、70%甲醇25ml,称定重量,回流提取 30分钟,放冷,称重,用相应溶媒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结果见表4。 表4 回流提取溶媒考察结果 提取溶媒 绿原酸的含量(%) 70%甲醇 0.185 50%甲醇 O.19O 30%甲醇 0.190 回流提取方法中,亦以30%甲醇与50%甲醇提取效 果为高且相同,70%甲醇稍次,考虑到30%甲醇提取液 滤过困难,故选择以50%甲醇为提取溶媒。 2.3.2提取时间选择采用50%甲醇为提取溶媒,考 察提取时间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 回流提取方法考察结果 提取时间(分) 绿原酸的含量(%) 30 0.190 60 0.189 从结果可知,回流提取30分钟与60分钟,绿原 酸提取效果相当,说明提取30分钟即已完全。 3结论与讨论 3.1 比较超声与回流提取两种方法,绿原酸的提取效 果接近,超声方法较回流提取简便,易于操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年4月 第5卷 第4期 ・41・ 3.2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乌骨藤药材中绿原酸的高 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提取方法以采用50%甲醇,超声提 取20分钟为宜。 3.4有关乌骨藤药材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将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3.3本次测定的乌骨藤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与已报 道 ,的结果相差较大,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有--.其一, 刘玉芬,孙风英,王玲,等.乌骨藤化学成分研究 [J].中成药,1998,20(9):35. 药材产地及采收季节不同所致含量差异较大:另一个 原因是提取方法不同所致,文献中提取溶媒采用的是 甲醇,而我们在提取条件考察中发现甲醇不能将绿原 酸提取完全,而致含量偏低。 [2] 谭朝阳,雷玉萍.HPLC法测定乌骨藤及其制剂消癌 平片中绿原酸的含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 22(7):1354. ・针灸经络・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姚洁涤陈湘军姚洁辉谢辉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8例随机 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针刺配合埋针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 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肩痛针刺配合埋针 中图分类号:R 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8—6077(2007)04—_o041—03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肩痛不仅延 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及康复质 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 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且两组患者肩关节前 量。本科自2004年以来观察常规治疗加针刺、常规治 疗加针灸配合埋针治疗偏瘫肩痛78例,现将资料报道 如下。 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和环转的自主活 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经CT或MRI确诊,于2004年起因脑血管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资料和方法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_1一般资料①经cT或MRI诊断为中风的偏瘫患者中有肩痛症状者, 既往无卒中死;②病程在15天~4月者;③排除中风前 意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恢复清楚、无感觉障 碍,并有偏瘫肩痛的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 :1平均分为2组,常规治疗加针刺组39例,男22例, 有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者;④排除各种血液病、类 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癌脑转 移、丘脑病变等所致脑血管病者、上消化道出血者。 ⑤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精神病患者及痴呆。 1.3治疗方法两组均按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5±1.56岁:病程最短 19天,最长1l5天;脑出血19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 瘫18例,右侧偏瘫21例。针刺配合埋针组39例,男19 例,女20例:年龄38 ̄76岁,平均54±1.25岁;病程 最短14天,最长1l1天;脑出血18例,脑梗死31例;左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 常规处理:合理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维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