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整理)昆虫实验

2020-09-23 来源:二三四教育网
昆虫实验

昆虫实验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昆虫实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昆虫实验的全部内容。

昆虫实验

实验二 直翅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直翅目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2、认识重要的科; 3、了解蝗科的特征; 二、材料:

飞蝗、刺胸蝗、笨蝗、尖头蝗、蚱蜢、菱蝗、蟋蟀、螽蜞、蝼蛄标本。 用具:扩大镜、双目解剖镜 三、观察项目:

1、取飞蝗观察:a、触角比体短 b、将前后翅揭起,在第一腹节两侧有一个陷入的鼓膜听器 c、雌性产卵器凿状 d、后足跳跃式。这代表蝗亚目的特征。继续观察其前胸背板,盖住中胸,但不盖住腹部,三对足附节均为3节,这代表蝗亚目中的蝗科的特征.再观察其前胸腹板平垣光滑,没有突起;头顶钝园,颜面与颅顶的夹角为钝角;将前翅拉起,找到中脉区(一个长形的翅室),区内有一条游离的纵脉,脉上有许多细小粒状突起,位置靠近CU脉,称为“中闰脉\"这代表蝗亚目locuatodea蝗科Locustidae飞蝗亚科的特征。 2、取小翅曲背蝗观察,在紧靠复眼的头顶两侧有长方形的小凹陷,称“头侧窝”。前胸背板背面有纵的中隆线,两侧有中部向内曲折的侧隆线,并有前中后三条横沟。 3、取刺胸蝗观察:a、头顶的前面与额组成圆弧形(侧面观) b、前胸腹板生有一圆锥形的突起 c、后足腿节的外侧有二条纵隆线,中间有“人\"字形脊起(羽状隆线)这代表刺胸蝗亚科的特征。

4、取笨蝗观察:a、沿前胸腹板的前缘有一片状突起,b、腹部第二节背板两侧有发音板,c、后足腿节外侧羽状隆线,为不规则颗粒状突起,这代表笨蝗亚科的特征。

5、取尖头蝗观察:a、颜面倾斜,额与头顶组成锐角(侧面观),背面有一细沟,b、前胸腹板的突起在腹板的中间呈叶状。这代表尖头蝗亚科的特征。

6、取蚱蜢观察:a、颜面极倾斜,顶和颜组成一锐角,b、前胸腹板平坦光滑,没有突起,c、前胸背板的侧隆线明显,这代表蚱蜢亚科的特征。

7、取菱蝗观察:a、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在腹部背面,b、跗节前、中足2节,后足3节,这代表菱蝗科Tetrigidae的特征。

8、取蟋蟀观察:a、触角比体长 b、雌性产卵器矛状 c、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鼓膜外露,称“开式”鼓膜,d、足跗节3节,代表螽蟖亚目tettigoniodea和蟋蟀科Gryllidae的特征.

9、取蝼蛄观察:a、触角比体短,b、雌性产卵器不外露,c、前足开掘式,这

昆虫实验

代表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a和蝼蛄科Gryllotalpoidae的特征。

10、取螽嘶观察:a、雌性产卵器刀状 b、听器在前足胫节两侧,但鼓膜被遮盖,仅留细缝,称“闭式”鼓膜,c、足跗节4节。这代表螽斯科Tettigoniidae的特征。

作业:

1、绘制蝗科,菱蝗科,蝼蛄科,螽斯科,蟋蟀科检索表.

2、列表区别缨翅目两个亚目三个重要科的特征.

实验三 半翅目和缨翅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

2、认识半翅目主要科; 3、了解缨翅目分类方法;

4、认识缨翅目亚目和重要科的特征。 二、材料:

1、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的针插标本和翅脉玻片标本

2、蓟马、纹蓟马、皮蓟马的玻片或浸渍标本。 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

(一)半翅目昆虫观察:

1、取蝽观察:a、口器为刺吸式,由头的前端伸出,折向头胸之腹面,b、翅两对,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这是半翅目的主要特征.

拉开前翅观察:基部有加厚的“革片”,革片之后为三角的“爪片”,端部膜质称为“膜片”,膜片上的翅脉亦是分科的重要特征。拉开后翅完全膜质,翅脉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可靠数据。

由背面观察:胸部有显著的两个骨片,一是前胸背板,通常为六角形,两个前

昆虫实验

角两个侧角(或称肩角)和两个后角,各角之间的边缘分别称为前缘、侧缘、后侧缘和后缘。一是小盾片,多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称为小盾片的基部,顶角称为末端,两侧称为侧缘,前胸背板和小盾片的大小,形状变化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由背面观察头部,复眼于头的两侧,两复眼之间的稍后方有两个单眼,头的前端被纵沟分为三片,中间的为中片,是“唇基端”,两侧为侧片,每侧片的外侧下方,各伸出一条触角。这些是头部背面所能看到的各部分。

观察胸部腹面,后胸侧板的前缘靠近中足基节处有一个“臭腺孔”,由此泌臭液。 再由背面观察头部:触角比头长,显露在外面,明显可见,为显角亚目Gymnocerata特征.

2、取盲蝽标本,观察盲蝽科Miridae特征:a、前翅分为革区、楔区、爪区、膜区四个部分,膜区脉纹半园形,被一纵脉分为二个翅室,b、头部背面无单眼.

3、取长蝽标本观察长蝽科Lygaeidae特征:a、体长形,b、前翅膜区上有4—5条简单的翅脉。

4、观察蝽科标本Pentatomidae主要特征:a、触角5节,b、前翅分为革区、爪区、膜区三部分,c、膜区上有多数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d、中胸小盾片很大,至少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

5、观察缘蝽科Coreidae特征:a、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b、前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由一基横脉上分出,c、中胸小盾片小,不超过前翅爪区的长度 d、跗节4节。

6、观察网蝽科Tingidae标本主要特征:a、体扁,b、无单眼,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有网状花纹,c、前翅不分为革片与膜片,都有网状花纹。

7、观察红蝽科Pyrrhocoridae主要特征:a、无单眼、b、前翅膜区有7—8条脉纹,在基部结成翅室。

8、观察猎蝽科Reduviidae主要特征:a、喙短,3节,基部弯曲,不能平贴在

昆虫实验

身体的腹部,端部尖锐,b、前翅膜区基部有2个翅室,由其上伸出二条纵脉。 9、观察姬蝽科Nabidae标本的主要特征:a、喙长,超过前胸腹板,4节 b、前翅膜区上有4条纵脉,形成2——3个长形闭室,再分出一些短的分支。

10、观察花蝽科Anthocoridae主要特征;a、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区上有简单的纵脉1--3条,b、跗节2-—3节。

11、取田鳖标本,由背面观察头部,看不见隐藏于头部腹面的触角,这是隐角亚目Cryptocerata主要特征.继续观察:a、体扁平,宽阔,b、前胸背板梯形,中胸以后腹面有中脊起,c、前翅革区脉纹明显,膜区脉纹呈网状,d、前足攫捕式,中后足游泳式,跗节2节,爪2个.这些是田鳖科Belostomatidae的主要特征.

(二)缨翅目昆虫观察:

取蓟马浸渍标本观察,为微小昆虫,体细长,略扁。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口器下口式,但略带后口式(头向后倾斜),呈圆锥形突出,上唇、上颚与下颚左右不对称,左上颚刺状,右上颚退化,下颚一部分刺状,足的跗节末端呈泡状,无爪,前后翅狭长有许多缨毛围绕着,翅脉减退.这些为缨翅目的特征。

观察翅的表面有微细的毛,前翅有一缘脉,至少有一纵脉直达翅端,腹部末节雄性通常端部圆形,雌性为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这代表锯尾亚目Terebrantia特征。 继续观察,其产卵器尖端向下弯曲,翅狭而端部尖锐,触角6—8节,这代表蓟马科Thripidae的特征。

12、取纹蓟马玻片标本,和蓟马比较:触角9节,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横脉,锯状产卵器尖端向上弯曲。这些代表锯尾亚目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的特征。

13、取皮蓟马观察,翅的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腹部末节雌雄都是管状,腹面不裂开,无产卵器,这些代表管尾亚目Tubulifere的特征。继续观察: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下颚须与下唇须均2节,腹部第9节阔过于长,

昆虫实验

比末节短,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这些代表皮蓟马科Phloeothripidae的特征。

作业

蝽、长蝽、红蝽、盲蝽、猎蝽、姬猎蝽、花蝽、田鳖各科检索表的编制

昆虫实验

实验四 同翅目和脉翅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半翅目分类方法;

2、认识半翅目主要科; 3、掌握同翅目分类特征

4、认识同翅目各亚目和重要科,并掌握其特征。 二、材料:

1、蜡蝉、蝉、叶蝉、飞虱、广翅蜡蝉、蛾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蝉、木虱、蚜虫、绵蚜、瘤蚜、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

2、草蛉、粉蛉、蝶角蛉

用具:实体显微镜、扩大镜、拨针、镊子。

三、观察内容:

(一)同翅目昆虫观察:

1、以蝉为代表观察同翅目Homoptera特征。从头部腹面观,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一,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不重叠,这是和半翅目的区别之处,是同翅目的主要特征。继续观察,触角短鬃状或锥状;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至少有4条脉从基部发出;雌性有3对产卵瓣形成的产卵器。

2、观察蝉科Cicadidae标本:触角鬃状,单眼3个,前足腿节粗,下方多刺,前翅脉纹粗,雄虫腹部第一节有发音器。

3、取大青叶蝉标本,观察叶蝉科Cicadellidae特征:触角刚毛状,前翅皮革质,后足基节横向着生,后足胫节下方有2列刺状毛。

4、再取斑衣蜡蝉标本,观察蜡蝉科Fulgoridae特征:前翅端区翅脉多分叉,并多横脉,构成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5、观察飞虱科Delphacidae特征:体小型,触角短锥状,翅透明,后足胫节末

昆虫实验

端有一显著的能够活动的扁平的距.

6、观察示范标本~广翅蜡蝉,认识掌握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特征:外形象蛾,头部比胸部阔,中胸背板很大,翅脉细,放射状,前翅前缘区有很多横脉,多不分叉,后足跗节第一节短。

7、观察示范标本~蛾蜡蝉,认识蛾蜡蝉科Flatidae特征:和广翅蜡蝉相似,但头不比前胸阔,前翅前缘横脉多分叉,前翅臀区(爪片)脉纹上多颗粒状突起。 8、观察示范标本~耳蝉,认识耳蝉科Ledridae特征: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成叶状或向上呈耳状突起,后足胫节较扁 ,外侧多扩展成叶状或有一列大刺。 11、观察角蝉科Membracidae特征:触角鬃状,前胸极发达,有各种畸形的延伸或突起,通常盖住中胸或腹部。

12、观察沫蝉科Cercopidae主要特征:体卵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盖不住中胸小盾片,前翅皮革质,长过腹部,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形成一端室,后足胫节有2侧刺,第一、二跗节也有端刺。

13、取梨木虱标本,观察木虱亚目Psyllomorpha特征:触角长,10节,第十节端部有毛状分叉;单眼3个;前翅基部生出一条脉纹,中途三分叉,每支再二分叉;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雌性产卵器包在背腹两生殖板内,只包括木虱科Psyllidae.

14、取棉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蚜亚目Aphidomorpha特征:小形多态昆虫,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有翅个体的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明显的翅痣,亚前缘脉,径脉,中脉及第一肘脉基部愈合;跗节2节,第一节很短;雌性无产卵器,雄性第九节有一圆柱形的生殖器,平时缩在里面,两侧有短小的抱握器。 15、继续以棉蚜观察蚜科Aphididae特征:a、触角6节,末节中部起突然变细,明显分为基部和鞭状部2部分,在末节基部的顶端和末前节的顶端各有一圆形的原生感觉孔。第三至六节基部可能还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次生感觉孔.它们的数目和分布,

昆虫实验

可作为鉴别种的特征。b、翅若有,前翅大而后翅小,前翅只有1条粗的纵脉,其基部为亚前缘脉,第一径脉,径分脉,中脉及肘脉合并而成,端部由亚前缘脉与第一径脉造成粗大的翅痣,其余各脉先后分出;中脉2或3分支。后翅由1条纵脉分出径分脉,中脉和第一肘脉 c、头部背面在复眼前有疣状突起—-眼疣,d、腹部在第六节背面有一对腹管,腹末有尾片(腹部末端的突起)。

16、观察绵蚜科Eriosomatidae标本特征:a、前翅中脉减少或不分叉,b、腹管退化成盘状或完全没有,c、触角的次生感觉孔呈横带状或不规则的圆环形。观察示范的自然状态标本,可看到由于其有发达的蜡腺,体被白色绵状的蜡质。

17、取葡萄根瘤蚜玻片标本,观察瘤蚜科Phylloxeridae特征:a、有翅蚜触角3节,b、前翅没有径分脉,中脉单一,肘脉2支在基部相结合。

18、观察粉虱亚目Aleyromorpha特征:a、体小,两性都有翅,体和翅上常被有白色的蜡粉,b、复眼的小眼分为上下两群,c、触角7节,d、前翅有两条脉,前一条弯曲,后一条直,后翅只有一条脉纹,e、跗节2节,有2爪及一中垫;f、腹部第九节背面有凹入,称为皿状孔,中间有小形的第十节背板,称为盖片及一管状的肛下片,叫舌状突。只包括粉虱科Aleyrodidae。

19、认识绵蚧科Margarodidae特征:a、雌雄异型,b、雌性通常椭圆形,体壁有弹性,常被蜡粉,分节明显,触角6-11节,足发达,腹部有2-8对气门,c、雄成虫具有单眼和复眼,触角7-13节;每节常轮生不同长度的细毛;前翅脉纹仅2分支,后翅变成平衡棍。

20、观察粉蚧科Pseudococcidae标本特征:a、雌虫体长园形,被有白粉,腹部末端两侧有臀瓣,其上各有一根刺毛,称为臀瓣刺毛。肛门周围有骨化的环,上生6根刺毛,叫肛环和肛环刺毛,没有腹部气门;b、雄虫没有复眼。

21、观察蚧科Coccidae特征:a、雌虫体圆形,长卵形或球形;背面的体壁硬化,腹面体壁薄而柔软;头、胸、腹常合并为一体,所以体节几乎完全消失;触角6

昆虫实验

—8节,其第一节较粗大,以后各节愈往端部愈细。足的节数正常,但很小。没有腹部气门;腹部末端有深的裂缝,叫臀裂(肛裂),肛门上盖有2块三角形的骨片,叫肛板(三角板)。b、雄虫触角10节,具单眼,其数目为4—12个。有翅一对,足长而发达,有正常节数,交配器短。在腹部倒数第2节上具有2个腺孔,分泌出2根长的白色蜡丝.

22、观察盾蚧科Diaspididae特征:a、雌性介壳近园形,略隆起,由黄色的两层蜕皮和灰色的丝质分泌物重叠而成,蜕皮位于近中央,雌虫体近园形,黄色。取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头和前胸愈合,中后胸和腹部前节分节明显;后数节合为一整块骨板,称臀板.臀板背面和腹面分别开口有肛门和生殖孔以不同大小和长度的圆柱形腺管的孔。一臀板边缘有成对的附器分布:叶状而厚的为臀,薄而分枝的臀为栉,刺状的为腺刺,其内通有分泌腺;臀板上还有皮棍,触角退化成疣状,气门2对,完全无足。b、雄虫若虫介壳较雌虫介壳为小,椭圆形,两侧边**行。蜕皮壳突出于前端,颜色和质地同雌的一样,雄成虫触角丝状,10节,单眼4—6个,交配器狭长.

(二)脉翅目昆虫观察:

脉翅目的主要特征,草蛉、粉蛉、蝶角蛉各科特征 作业:

绘制蜡蝉、蝉、叶蝉、飞虱、广翅蜡蝉、象蜡蝉、耳蝉、角蝉、沫蝉、木虱、蚜虫、粉虱、绵蚧、粉蚧、蚧、盾蚧检索表

实验五 鞘翅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鞘翅目分类方法,认识分类特征。 2、认识重要科的特征。

昆虫实验

二、材料:

1、下列昆虫的针插或浸渍标本。

金龟甲、丽金龟、花金龟、瓢甲、毛瓢甲、叶甲、拟步甲、跳甲、小蠹、象甲、步甲、拟步甲、虎甲、芫菁、叩头甲、豆象、吉丁甲、隐翅甲、埋葬甲、郭公甲、莹火虫、天牛、谷蠹、粉蠹、龙虱、水龟虫、 2、下列玻片标本或示范标本:

步行甲后翅(肉食甲式); 金龟甲后翅(隐翅甲式); 萤后翅(萤式) 瓢虫跗节(拟三节); 叶甲跗节(拟四节)。 3、用具:

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拨针、镊子、蜡盘、蒸馏水. 三、观察项目:

1、 鞘翅目特征观察:观察金龟子等,都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坚硬,复盖在身体的背面,中央有一会合的纵缝(中缝);前胸背板发达,掀起前翅可看到膜质的后翅和柔软的腹节背板,而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很坚硬。鞘翅在身体背面复盖的程度因种类而异,金龟子的腹部仅末端背板外露,但有的可将腹部复盖,有的腹部大部分露出,常作为分科重要依据。

2、后翅类型:掀开金龟子的鞘翅,可以看到褶叠着的膜质后翅用镊子展开后可看到(或取玻片标本观察), 没有二条中肘横脉及纵室,为“隐翅甲式\"对比观察步行甲后翅,有许多横脉,通常有2条中肘横肘(M —Cu)造成一小的纵室为“肉食甲式”.鞘翅目后翅的另一种翅脉形式叫“萤式”,中脉与肘脉的端部愈合呈环,只一条脉纹到达翅缘。

3、基节窝类型:用镊子将金龟甲、步行甲的后足连同基节一同拨下,露出的孔为“基节窝\",对比二者基节窝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第一腹板的关系,金龟子的第一腹板保持完整,而步行甲的第一腹板被基节窝分割成二部分,这是植食亚目和肉食亚

昆虫实验

目区分的特征之一。

另外取下金龟子的一只前足,其基节窝为前胸的骨片所包围,这种形式的基节窝称为“闭式”.取芜菁前足,前足基节窝后面没有前胸的骨片,称为“开式”基节窝。 4、跗节的类型:观察金龟子的跗节,有明显的5个小节,对比观察瓢甲和叶甲的跗节,瓢甲的跗节为四个节,第三节特别小,包在第二节中间,这两类型的跗节称为“拟三节”(隐4节); 叶甲的跗节5个小节,第四节特别小,包在第3节的中间, 特称为“拟四节\"(隐五节). 5、重要科成虫特征观察:

(1)、虎甲科Cicindelidae、步甲科Carabidae与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取虎甲、步甲观察,均属肉食亚目,区别在于虎甲科头一般比胸部宽,两触角间的距离较近,小于上唇宽度,步甲科头一般比胸部窄,触角位于复眼与上颚基部间,上唇小,两侧不超过触角间距离,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有的很相似,观察步甲,三对足跗节均5节(跗式5—5—5), 再对比观察拟步甲,前中足跗节5节, 后足4节(付式5—5-4)。

(2)、叩头甲科Elateridae和吉丁甲科Buprestidae取叩头甲和吉丁甲观察, 都具有坚硬而细长的身体, 前胸腹板均有一个向后延伸的腹板突起。但叩头甲科的突起细长尖锐,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体色一般黑暗;前胸与鞘翅间凹下,能活动,前胸背板两侧后缘还有尖锐的后角突起。吉丁甲科前胸腹板突扁平,嵌在中胸上,体色多鲜艳,有金属光泽,前胸与鞘翅间不凹下,不活动。

(3)、芫菁科Meloidae取豆芫菁进行观察, 身体和鞘翅比较柔软;头部略比胸宽, 头的后缘收缩成圆形, 付节和拟步甲科相似为5—5-4式, 但前足的基节窝为开式。

(4)、金龟甲科Melonthidae、丽金龟甲科Rutelidae 观察金龟甲, 丽金龟共同特征是前足开掘式, 付节5节, 触角鳃叶状, 通常10节, 末端3-5节向一

昆虫实验

侧扩张呈瓣状,合起来成锤形。 后足着生接近身体末端而远于中足;腹部气门完全被鞘翅所盖住; 触角的锤状部有毛, 其他代表金龟甲总科Melolonthoidea, 后足着生在身体的中间, 位置接近中足而远于腹部末端, 气门至少露出一对在鞘翅外。丽金龟甲科与金龟科,区别在于后者足2爪长度不等,在后足上特别显著,每个爪都能活动

(5)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取叶虫观察, 一部分体形像瓢甲, 但显著不同处在于足跗节为拟4节, 复眼园形, 体多有金属光泽。

(6)、象甲科Curculionidae: 取甜菜象甲观察象甲科的特征, 其头部延伸呈象鼻状(有的种类呈管状, 咀嚼式口器着生在喙的前端,触角膝状, 10-12节, 末端3节呈锤状; 头部腹面中央有一条外咽缝.

(7)、豆象科Bruchidae: 取豆象进行观察, 体坚硬, 灰褐色, 复被鳞片组成的各种花纹; 头部缩在前胸的下面, 有较大的复眼, 从侧面观察复眼的形状, 其前下缘有“V”字形缺刻;触角由复眼的前方伸出;鞘翅末端截形,腹末背板露出鞘翅之外。

(8)、瓢甲科Coccinellidae:取瓢虫和毛瓢虫进行观察, 共同特征是身体半球形, 像一个复转过来的园瓢, 腹面扁平; 触角短, 棍棒状; 足跗节为拟3节, 瓢甲亚科Coccinellinae, 背面光滑无毛,上颚有基齿, 端部对裂或不分裂; 毛瓢甲亚科 Epilachnilnae, 背面有毛, 少光泽; 上颚无基齿, 端部分为许多小齿。 (9)、天牛科Cerambycidae: 取天牛进行观察, 触角比体长, 复眼肾脏形, 触角由复眼的凹陷处伸出; 足跗节为隐5节。

(10)、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与埋葬甲科silphidae:取隐翅甲观察隐翅甲科的特征, 触角10或11节, 线状(有的种类棒状), 鞘翅极短, 没有盖住腹部一半, 再取埋葬甲观察埋葬甲科的特征,和前科不同处在触角棒状。鞘翅短,末端截形,盖住腹部一半以上,腹部露出3节。

昆虫实验

(11)、小蠹科Scolytidae和齿小蠹科lpidae。取小蠹和齿小蠹观察,共同特征是体小;喙短而阔,很不发达;触角短而有锤状部。均属小蠹总科Scolytoidea.但要注意小蠹前足胫节外侧顶端有一强大端距,代表小蠹科特征;齿小蠹前足胫节外侧顶端缺一明显端距, 这是齿小蠹科与小蠹科的主要区别。

(12)、谷盗科Ostomatidae, 取谷盗观察谷盗科的特征。头前口式,触角11节, 棒状, 锤状3节, 不对称, 向一侧突出。眼小,下唇须4节, 末节长, 圆柱形, 前足基节圆柱形, 横生, 中足基节圆球形。后足基节互相接触。跗节5节, 第一节极小,第五节长。

(13)、长蠹科Bostrychidae, 取谷蠹观察长蠹科特征。体长圆筒形。头下口式,从背面看不见,触角短,11节, 3节成锤状, 着生在复眼前。上颚三角形,端尖,内侧有1齿, 下颚须2节.前胸背板大,帽状,光滑或有颗粒状突起。足短,前足基节大,左右相接触.胫节有刺。跗节5节, 第一节很小, 第二至五节长。鞘翅光滑或有点刻,后缘倾斜,常有齿。腹部可见腹板5节。

(14)、龙虱科Dytiscidae, 鼓甲科Gyrinidae 观察龙虱、水龟虫均属肉食亚目,龙虱科后足基节极发达,占据后胸大部分,并且后足长而扁阔,有长毛,为游泳足;雄虫前足基部三跗节扩大甚至成圆形的吸盘;水龟虫复眼分上下两部分,前足细长,中后足极短而呈扁浆状.

作业

1、根据实际观察制作下列各科成虫检索表(二项式)步甲科、虎甲科、芫菁科、叩头甲科、吉丁甲科、瓢甲科、叶甲科、豆象科、天牛科、象甲科、金龟甲科。

2、用简图表示“闭式”基节窝和“开式”基节窝.

实验六 鳞翅目分类

一、目的

1、认识鳞翅目成虫形态分类特征;

昆虫实验

2、认识与农业有关的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小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成虫浸渍标本,针插标本;小地老虎翅脉玻片标本。 下列昆虫的成虫针插标本、翅脉玻片标本

弄蝶、凤蝶、粉蝶、蛱蝶、眼蝶、灰蝶、斑蝶、枯叶蛾、夜蛾、尺蛾、毒蛾、灯蛾、舟蛾、钩翅蛾、天蛾、蚕蛾、天蚕蛾、螟蛾、卷叶蛾、小卷叶蛾、刺蛾、衰蛾、斑蛾、菜蛾、巢蛾、麦蛾、细蛾、潜蛾、谷蛾、木蠹蛾、豹蠹蛾、举肢蛾、透翅蛾

用具:酒精、小培养皿、镊子、拨针、扩大镜、双筒解剖镜、毛笔 三、观察项目

(一)成虫形态与分类特征的观察

1、取小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成虫浸渍标本,观察复眼,虹吸式口器;然后将虫体放入漂白粉液中,用毛笔刷去头、胸和腹部鳞片,观察头部的单眼,前胸的领片(翼片),中胸的肩板,第一腹节两侧的听器。

2、取小地老虎成虫针插标本,观察前后翅,了解基、内、中、外横线,亚缘线,缘线以及环状纹、肾状纹、楔形纹,新月纹的位置和特点。

3、继续观察小地老虎成虫,前后翅怎样用翅缰联接;同时对比观察菜白蝶成虫标本,它的前后翅的联接有什么特点。

4、观察小地老虎翅脉玻片标本,根据康倪Comstock—Neadham和汉泼逊Hamposon等命名法注明脉纹名称,注意中室和副室由什么脉构成。 (二)重要科特征观察

1、观察凤蝶科Papilionidae的特征.后翅外缘波状,臀角常有一尾状突起。 2、识别弄蝶科Hesperiidae的特征。注意复眼的睫毛,触角末端的小钩。 3、识别粉蝶科Pieridae特征,注意体色及前后翅臀脉,前翅臀脉一条,后翅臀

昆虫实验

脉二条。

4、观察蛱蝶科Nymphalidae的特征,注意其前足很退化,短小;触角锤状部特别膨大;中室在前翅闭式。

5、识别眼蝶科Satyridae特征,前后翅有眼状斑纹或圆斑纹,前足退化,前翅有几条翅脉基部膨大。

6、识别灰蝶科Lycaenidae特征,触角有白色的环,复眼周围白色,前翅M1着生于中室的前角,有的种类后翅外缘常有尾状突起,前后翅的中室都是开式.

7、识别斑蝶科Danaidae特征:前足退化,缩在胸部下。雄性的前足末端呈皱缩的球。翅的外缘波状;中室闭式;前翅径脉5条;第二臀脉存在,后翅肩脉发达,雄后翅臀角常有发香鳞区。

8、识别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的特征,体粗状,多毛,触角栉齿状、单眼和喙管都退化,后翅无翅缰,前缘有小翅室(亚前缘室)和短脉(肩脉)。前翅R5与m1连有短柄.M3从中室下角分出。

9、认识夜蛾科Noctuidae特征。注意体色,毛的蓬松程度,后翅Sc+R1脉在近基部处与中室有一点接触又复分离,造成一个小形基室。 10、取各种夜蛾成虫标本,对照表1,识别夜蛾科主要亚科

11、观察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舟蛾科成虫标本,掌握其区别特征(表2)。

表1 夜蛾科主要亚科特征对比

中足胫亚科名称 后翅M2脉 节 切根夜蛾亚科 退化 Agrotinae 冬夜蛾亚科 退化 无刺 有刺 滑 有3 烟煤夜蛾 眼 光3 警纹地老虎 式 复后翅Cu脉叉观察材料 昆虫实验 Cucullinae 睫毛 剑纹夜蛾亚科 退化 Acronyctinae 裳夜蛾亚科 发达 Catocalinae 有刺 无刺 光3 滑 光4 滑 有红裳夜蛾 斜纹夜蛾 金翅夜蛾亚科 发达 Plusiinae 毛 夜蛾亚科 发达 Noctuinae 绮纹夜蛾亚科 弱 Erastriinae 无刺 滑 无刺 滑 光3 白薯绮夜蛾 光4 棉小造桥虫 无刺 睫4 黑点Y纹夜蛾 表2 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舟蛾科成虫区别特征

夜蛾科 前 副 室 翅 Sc+R1与Rs的 后 关系 基 室 Rs与m1的关近基部接触 小 不成柄 有 M2分出处 Cu主干似为 中室下角 4分支 毒蛾科 中室下角 4分支 灯蛾科 中室下角 4分支 舟蛾科 中室中部 3分支 无或有 无或有 无 中室1/3处接触 大 合成短柄 长距离愈长距离平行 合 无 不成柄 无 合成长柄 翅 昆虫实验 系 触角的主要形式 下唇须及喙管 线状 发达 梳状 退化 梳状 发达 梳状 发达 12、观察天蛾科Sphingidae特征。身体粗壮,纺缍形,末端尖削;触角中部加粗,末端弯曲成钩状,前翅大而狭,顶角尖而外缘倾斜,后翅较小,被有厚鳞.后翅第一条脉(Sc+R1 )与中室平行,有一横脉与中室中部相连。

13、观察尺蛾科Geometridae特征:注意体形和翅形,后翅Sc+R1脉基部弯曲,Rs基部也弯曲,二脉有点接触;臀脉一条.

14、观察钩翅蛾科Drepanidae特征:体细翅宽大,顶角常呈钩状突出,后翅Sc+R1

脉基部弧形,中室外与Rs相靠近或接触。

15、观察蚕蛾科Bombycidae特征:注意体形和触角与天蛾科不同,后翅Sc+R1 脉与中室有横脉相连,但有3条臀脉,身体不呈纺缍形。

16、观察天蚕蛾科Saturniidae特征:体特别大,色泽绚丽,翅上有透明斑,前翅只3—4条径脉;后翅第一、二条脉间无横脉,只一条臀脉.

17、观察螟蛾科Pyralidae特征,注意体形、颜色、翅脉,后翅臀区发达、有三条臀脉,Sc+R1在中室外和Rs相接近或接触,前翅三角形,R脉各支多合并,中室闭式。 18、根据表3识别螟蛾科各亚科特征

表3 螟蛾科重要亚科区别特征

亚科名称 粉螟亚科 Phycitinae 草螟亚科 Crambinae 蜡螟亚科 Galleriinae 禾螟亚科 Schoenobiine 喙 发达 发达 退化 退化 后翅Cu脉上梳状前翅R脉特毛 征 有 有 有 无 4支,R5消失 5支,R3R4共柄 5支,R3R4R5共柄 5支,R2R5由中室伸出 观察材料 豆荚螟 二化螟、栗灰螟 一点谷蛾蜡螟 三化螟 昆虫实验 拟螟亚科 Pyraustinae 螟蛾亚科 Pyralidinae 水螟亚科 Nymphulinae 发达 发达 发达 无 无 无 5支,R2R3共柄 5支,R3R4R5共柄 5支,R2R3R4共柄 玉米螟、棉大卷叶螟、豆野螟、草地螟 紫斑螟、茶斑螟 水螟 作业:

编制弄蝶、凤蝶、粉蝶、蛱蝶、眼蝶、灰蝶、枯叶蛾、夜蛾、尺蛾、毒蛾、灯蛾、舟蛾、天蛾、蚕蛾、天蚕蛾、螟蛾、卷叶蛾、小卷叶蛾、刺蛾、斑蛾、菜蛾、巢蛾检索表。

实验七 膜翅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膜翅目分类方法。

2、区分总科、认识重要科的特征。 二、材料:

下列昆虫成虫的针插标本,或玻片标本。

叶蜂、茎蜂、姬蜂、茧蜂、蚜茧蜂、小蜂、金小蜂、赤眼蜂、黑卵蜂 、螯蜂、青蜂、土蜂、 黑蚁、蛛蜂、泥蜂、蜜蜂、瘿蜂、切叶蜂、熊蜂、 用具: 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扩大镜、镊子、拨针。 三、观察内容:

1、以姬蜂为代表观察膜翅目的特征:体分明显的头、胸、腹三段,两对翅膜质,在实体镜下观察后翅前缘中部,有一列小钩,是与前翅连接的构造“翅钩”。胸部各节接合紧密,前胸不发达,黄色弯曲形的前胸背板位于胸部前缘。中胸背板颇大隆起,占据了胸节的大部分,可分为盾片,小盾片、后小盾片三部分,在后小盾片之后,为不分片的后胸背板,其后方还有一个较大的环节,从侧面观察,可知其与后足不相关,它是并入胸部的腹部第一环节,特称为“并胸腹节”,(有气门一对).

昆虫实验

2、亚目特征的观察,观察胡蜂的胸部与腹部连接处收缩成柄,三对足都具有一个转节;而叶蜂的胸腹间不成柄状收缩,其三对足均有二个转节,胡蜂的腹部末端尖细,具有螯刺状的产卵器,叶蜂雌虫产卵器由腹末之后伸出,刀锯状;再取姬蜂观察,和胡蜂一样,具有收缩的腹柄,但其足有2个转节, 雌虫产卵器从腹末前方腹面伸出, 有一对产卵管鞘。这些是区分广腰亚目、细腰亚目、针尾亚目的重要特征。 3、观察胡蜂胸部,其前胸背板向两侧延伸,并与前翅基部黄色的肩板相接,对比观察细腰泥蜂,则不相接。

4、取叶蜂的前翅玻片标本,参照图,认识其翅脉和翅室特征: Sc脉单独存在或合并; R、M、Cu脉基部愈合同柄;

前翅前缘基部,R+M脉与C脉之间形成的翅室为前缘室,前缘室的存在与不存在是分类特征。

前缘中前端有R脉加厚的区域,特称“翅痣”,在翅痣下面由Rs向前围成的翅室称为缘室(Mc), 缘室1或2个, 为第一列翅室。

缘室下面的翅室为亚缘室(Smc), 通常4个, 为第二列翅室。

在亚缘室之下由M3+4 、M4、M3三条脉纹形成的翅室为盘室, 通常3个。 在R+M脉之后,Cu脉之前的翅室为中室。

以上各翅脉的增减、形状、翅室的数目,形状均为分类根据. 5、观察下列各总科及科的特征:

(1)叶蜂总科 Tenthredinoidea , 腹部不收缩成柄, 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 前足胫节有2端距; 雌虫产卵器由两对扁平的瓣组成锯状. 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体小到大形, 粗壮, 触角线状7—10节。

取叶蜂幼虫仔细观察,外形像鳞翅目幼虫蜀式,显著不同处在于 ⑴ 头部额正常, 不成狭窄的“人”形;⑵ 头部每侧只一个单眼;⑶ 腹足通常6-8对, 生在第

昆虫实验

2-8和第10节上, 或第2—6与第10节上; ⑷ 腹足无趾钩。称“伪蜀式”。 (2) 茎蜂总科 Cephoidea (麦茎蜂为代表): 前胸背板后缘平直, 前足胫节只1端距, 产卵器短.

茎蜂科 Cephidae: 体细长, 不超过18毫米,通常黑色, 有时有黄色斑纹,触角线状, 多节, 腹部略侧扁。

取幼虫观察,白色,弯曲,皮肤有皱纹,有单眼,无足或有退化的胸足,体末有尾状突起。

(3)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 :触角16节以上, 不呈膝状;前胸背板与翅基片相接触; 前翅翅脉发达, 有翅痣;腹部腹面腹质常柔软, 有一中褶;产卵器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 有产卵管鞘。

姬蜂科Ichneumonidae体小到大型, 从兀毫米到40毫米以上(产卵管除外);仔细参照图观察翅脉和翅室, 了解各脉和翅室名称和命名特点, 一般均有第2迥脉, R与Cu脉间有2根肘间横脉, 形成第二肘室, 叫“盘肘室\".腹部每个环节均可活动。 茧蜂科 Braconidae: 多为小型,体长很少超过12毫米, 和姬蜂主要区别在于只有迥脉一条, 无第2回脉;一般第一盘室与第1肘室分开, 通常第2及第3腹节联在一起, 背面不能自由活动。

蚜茧蜂科 Aphidiidae:有的归在茧蜂科中, 取麦蚜茧蜂对照图观察, 了解翅脉和翅室名称和命名特点。前翅仅一迥脉(称中间脉Im), 有径室1—3个;后翅仅1基室;腹部具柄, 第3节以后背板可自由活动, 着生在并胸腹节下方。后足基节之间,唇基端缘凸出,不与上颚形成园形口胫,均为蚜虫体内寄生蜂。

(4) 小蜂总科 Chalcidoidea: 触角膝状; 前胸背板与翅基片不接触;足转节2节; 翅脉简单、前翅无翅痣和翅室,翅脉分亚前缘脉,缘前脉(合称亚缘脉), 缘脉, 后缘脉和肘脉(或称痣脉)几个部分, 后翅翅脉分为亚缘脉和缘脉;腹部腹板硬化无褶, 产卵器自腹末前一定距离腹面伸出.

昆虫实验

小蜂科 Chalcididae 体长0.25毫米;后足腿节膨大;胫节弯曲,末端斜,生有2距。

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 体长2—3毫米,有金属光泽;触角常为13节;后足胫节只1端距;前胸背板短, 横形。

赤眼蜂科 Trichogrammatidae 体小, 体长1毫米以下;付节3节;触角短, 索节最多2节;前翅后缘脉退化;翅上刚毛呈放射状排列。

(5) 瘿蜂总科 Cynipoidea (观察瘿蜂示范标本):触角不呈膝状;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足转节1节;前翅无翅痣, 具少数翅室及退化的翅脉;腹板硬化无褶, 产卵器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

瘿蜂科 Cynipidae 体小, 长约1—3毫米, 腹侧扁, 腹部背板通常伸到腹部两侧甚至下方, 但不在腹面会合, 第3腹节背板最大, 至少为腹部的一半, 多为作虫瘿种类。

(6) 细蜂总科 Proctotrupoidea=Serphoidea 产卵器自腹末伸出, 其外鞘联合形成一个多少像柱形的管;前胸背板与翅基片接触;足转节2节;后翅无翅脉, 无臀叶.

缘腹细蜂科(黑卵蜂科) Scelionidae 小或微小型, 体长0.45-5毫米, 多数黑色, 触角膝状, 11或12节, 若为7-8节, 则棒节不分节, 前翅通常有缘脉和痣脉; 腹部尖锐,或沿两侧有锋锐的边缘.

(7)肿腿蜂总科 Betnyloidea 后翅有臀叶;前足腿节显著膨大且末端呈棍棒状.

螯蜂科 Dryinidae 头部横宽, 横大于长, 球形或略呈四边形;雌雄触角均10节;雌蜂前足跗节与爪通常形成钳状(螯),往往无翅。

(8) 胡蜂总科 Vespoidea 触角13节以下, 第一盘室很长, 一般比亚中室长得多; 休息时前翅通常纵褶。

昆虫实验

胡蜂科Vespidae 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简单。

蜾蠃科Eumenidae 中足胫节只有一端距,爪有齿或分瓣,上颚长,刀状,常分叉。

(9)蚁总科Formicoidea (以黑蚁为代表) 无翅或有翅腹部第1节或第1—.2节形成结。

蚁科Formicidae

(10) 土蜂总科 Scolioidea 足较短, 后足腿节常不达腹端; 第1。2腹节间常有收缩; 体多毛; 翅脉常不到达边缘。

土蜂科 Scoliidae; 中胸腹板与后胸腹板合并成一扁平板, 此板被一横行而多少有些弯曲的缝所分开, 并覆盖于中后足基节的基部; 雄虫腹部末节腹板的端部有3个刺; 雌虫一定有翅, 翅膜质, 闭室之外有精细的纵行皱纹。

(11) 蛛蜂总科 Pompiloidea 中胸侧板以斜缝分隔为上下两部分; 后足腿节很长.蛛蜂科 Pompilidae

(12) 青蜂总科 Chrysidoidea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坚硬, 绿色或兰色, 金光闪闪; 腹部可见背板2—4节,腹部能弯曲与胸部接触。 青蜂科 Chrysididae

(13) 泥蜂总科 Sphecoidea 腹部背板6—8个, 腹部第1节常呈显著的柄。 泥蜂科 Sphecidae 中足胫节有2距; 腹部明显有长园筒形的柄.

(14) 蜜蜂总科 Apoidea 中胸背板的毛分支成羽状; 后足第1付节通常大形, 常增厚或扁平, 常有毛; 腹部无柄。

蜜蜂科 Apidae: 后足胫节没有距, 扁平有长毛, 末端和毛形成花粉篮, 付节第1节扁而阔, 内侧有短刚毛几列, 形成花粉刷, 是本科主要特点。

木蜂科Xylocopidae 体粗壮多毛,多黑色,具白、黄色毛。足粗状多毛,前、中、后胫节有1距,后足2距,后足后跗节膨大多毛,但无花粉篮,无腹柄。

昆虫实验

作业:

区别下列各对特征。

茎蜂和叶峰 蜜蜂和熊蜂 泥蜂和土蜂 姬蜂和茧蜂

实验八 双翅目及蜱螨目分类

一、目的:

1、掌握双翅目分类方法,认识分类特征。

2、识别双翅目重要科的特征。 3、认识蜱螨目重要特征 二、材料:

下列昆虫成虫的针插标本或玻片标本。

大蚊、吸浆虫、牛虻、盗虻、蜂虻、水虻、食蚜蝇、杆蝇、潜叶蝇、水蝇实蝇、种蝇、果蝇、家蝇、丽蝇、寄蝇、麻蝇。叶螨 用具和材料:

双筒解剖镜、显微镜、扩大镜、镊子、拨针. 三、观察内:

1、以家蝇或种蝇为代表观察本目特征:仅一对前翅发达,膜质,拉起前翅可以看到隐蔽于胸后下方的平衡棍(后翅).为双翅目的主要特征。

2、对比观察牛虻,家蝇和吸浆虫的触角:牛虻触角三节(第三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家蝇触角3节, 第3节特别大, 上有触角芒; 吸浆虫触角线状多节, 分别代表短角亚目 Brachycera, 芒角亚目 Aristocera, 和长角亚目Nematocera. 3、观察家蝇,丽蝇或寄蝇的头部,如为雄虫则左右二复眼靠近雌虫二复眼间距较大,认识下列特征:额囊缝,新月片,单眼三角区,单眼鬃,内顶鬃,外顶鬃,后顶鬃,额眼间鬃,口鬃(髭)。

4、观察寄蝇胸部:从背面可看到发达的中胸背板,分为盾片和小盾片,从侧后

昆虫实验

方可看到位于小盾片下的背片,后小盾片,认识盾片上的中鬃、背中鬃、翅内鬃、翅上鬃,翅前鬃。

从侧面观察胸部,在中胸侧面有一条缝,缝之前为中胸侧片,缝之后为翅侧片,它们的下方前面的为腹侧片,后面的为下侧片。在这四个骨片上着生的鬃分别称为中胸侧鬃,翅侧片鬃,腹侧片鬃,下侧片鬃。

以上头部,胸部各种鬃的有无,发达程度,数目多寡,排列方式是蝇类鉴别属种的重要依据。

5、观察牛虻的翅脉玻片标本,认识翅脉翅室的特征:Sc独立,有时可与R合并,Rs三分支(有的种类在三支以下); M三分支;Cu二分支; R1之后有缘室一个,Rs分支之间为亚缘室二个(或少于2个),Rs与Cu2间为后室(5个或少于5个), M分支形成的一个闭室为盘室,在翅基R与cu脉之间造成封闭的室称为基室(2个或少于2个)。Cu与a脉间形成的翅室为臀室,另外在翅基部可以看到(由外向内)轭瓣Jugum,翅瓣Alula, 腋瓣Calypter。翅瓣和腋瓣为双翅目某些类群所特有. 6、观察下列重要科的特征:

(1) 大蚊科 Tipulidae 取大蚊由背面观察, 胸部有明显的“V”形横沟,足细长,为中,大形种类.

(2) 瘿蚊科Cecidomyiidae:取麦红吸浆虫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小形, 前足细长, 两复眼相愈合成合眼.触角近似连珠状,雄虫触角每节为双节的葫芦状,每个小节上生有环状毛,翅脉35条, 很少横脉, 基部只有一个闭室。

取幼虫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体呈纺锤形,头退化中胸腹板上有一个“剑骨片”为弹跳器官。

(3) 盗虻科 Asilidae: 观察盗虻, 长形或细长,多细毛或束毛,头顶凹陷, 复眼突出;触角端部有端刺,爪间突刚毛状。

(4) 虻科 Tabanidae: 取牛虻进行观察, 体粗壮状,头部大多呈半球形,基部

昆虫实验

比胸部宽;翅基部有发达的翅瓣及腋瓣,Rs止于翅顶角之下,爪间突垫状. (5) 蜂虻科 Bombyliidae: 观察蜂虻,头顶不凹陷,喙特别长。

(6) 水虻科 Stratiomyiidae 取水虻进行观察,体光少毛, 翅瓣小或无;Rs止于翅顶角之上。翅的中央室小而略近前缘,大致呈五角形,为识别筒易特征。 (7) 食蚜蝇科 Syrphidae 观察食蚜蝇, 体形似蜂, 头部无额囊缝: M1+2与M3+Cu脉端部向前弯曲, 形成两个封闭的翅室,R与M脉之间形成一条“伪脉”. (8) 杆蝇科 Chloropidae: 观察杆蝇, 为黄色带有斑纹的小蝇, 中胸盾片中部无横缝, 无腋瓣, 触角第二节无纵沟, 这是无翅瓣类(杆蝇、潜蝇、果蝇、实蝇、水蝇等科)的主要特征.将标本插在塑料片上,头部正面向上,在解剖镜下观察,单眼三角区很大,无口鬃;前翅缘脉只有一个折断处,Sc退化,R三分支,直达翅缘;M2分支, 中间只夹一个翅室, 基室与中室合并, 后面无臀室。

(9) 潜蝇科Agromyzidae:观察潜叶蝇, 为黑色小蝇子, 口鬃和额眼间鬃明显; 触角芒光滑。前缘脉只有一个断裂处,Sc退化或与R1合并; M脉间有二闭室(基室和中室), 后面有臀室。

(10) 实蝇科 Trypetidae: 观察实蝇, 小或中型的蝇子, 翅上常有暗色斑纹, 翅前缘脉有2个折断处, Sc完全, 端部弯曲向上, 中脉间有2个闭室(基室和中室), 后面有一个带尖角的臀室。

(11)水蝇科Ephydridae: 观察水蝇, 为黑色小蝇, 翅前缘脉2个折断处, M脉间是一个闭室,无臀室。

(12)果蝇科 Drosophilidae: 取果蝇进行观察, 为黄色小蝇,翅前缘脉2个折断处, Sc退化, M脉间只一个闭室,臀室小, 口鬃明显。

(13)花(种)蝇科 Anthomyiidae: 取种蝇观察, 拉开前翅, 可以看到大的翅瓣, 胸部背面具有横缝,下侧片无鬃, 前翅M1+2脉直, 不向前弯曲。

(14) 蝇科 Muscidae, 取家蝇进行观察, 小到大型, 下侧片无成行的鬃, M

昆虫实验

1+2

脉端部弯曲向前, 触角芒全长羽状。

(15) 寄蝇科 Larvaevoidae: 观察寄蝇, 下侧片有成行的鬃; 后小盾片发达, 侧面观有隆起; 触角芒刚毛状, 中胸盾片沟后翅内鬃3个, 如为2, 则二鬃之间距离很近, 根据位置可以确定为前面一根退化, 颜不具颜脊; 翅M1+2伸向翅后缘, 在后缘前方折向翅前缘, 形成心角, 末端一段止于翅尖的前方, 与前缘脉会合.

(16) 丽蝇科 Calliphoridae: 观察丽蝇, 中到大型, 体多呈青, 绿等色,带金属光泽, 后小盾片不明显, 下侧片有成行的鬃, 触角芒全部羽状。

(17) 麻蝇科 Sarcophagidae: 取麻蝇进行观察, 中到大型, 体多灰黑, 具明显的灰白粉被, 后小盾片不明显, 下侧片有成行的鬃,触角芒大部分或基部羽状。

叶螨的特征 作业:

根据实际观察制作瘿蚊科、食虫虻科、虻科、食蚜蝇科、杆蝇科、潜蝇科、实蝇科、水蝇科、花蝇科、寄蝇科、麻蝇科检索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